炎帝朱襄陵园坐落于河南省柘城县东十里朱堌寺,淮阳大昊伏羲氏一位大臣,有6000至9000年之间是上古时期的一位人文始祖。《郡国志》、《大清一统志》对该墓均有记载。陵墓前是汉代遗址明清建筑清末修复的一座陵园。2008年,李松林投资一百五十万元,重新修复建有大殿、左右厕房、山门等建筑,该遗址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又投资九十万元,重修广场陵园,2016年又投入三十万元,对陵园大殿整修和公厕建设。
据《路史》、《吕氏春秋》记载:炎帝朱襄氏部族定居于柘城,以当地朱木(又称赤心木)为图腾的代表称“朱”。一是发明了我国最早的文字,结束了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时代;二是在任中原氏族联盟首领时发明五弦瑟,用五弦瑟平衡阴阳,治理天下,开创了我国礼乐文化之先河,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三是医药的发明,据康熙版《柘城县志》记载:柘城从上古时期至夏朝、商朝均称“朱”,是朱襄氏封地,城为朱襄氏邑,朱襄氏后裔以“朱”为姓,形成朱姓中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从此可知,朱襄氏是朱姓的得姓始祖。由于朱襄氏在任中原氏族联盟首领时,原始社会已经已经进入炎帝时代,所以,汉代学者高诱在《吕氏春秋·古乐》注释曰:“朱襄氏,古天子,炎帝之别号”。据元代陈《通鉴续编》记载,朱襄氏以一百零九岁高龄而终,葬于柘东十里朱堌寺,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每年三月初八设大型庙会,数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
朱襄氏为炎帝别号,是上古时期重要部族首领,后被封于朱(今河南商丘柘城),以赤心木朱为图腾,成为“炎帝”,被尊为上古“三皇”之一。三代炎帝朱襄氏均活动于河南柘城一带。
炎帝朱襄氏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他发明五弦元瑟,开礼乐文明之先河;调节阴阳,促进百物生长,是中原农业文明的开拓者;首创六书,奠定中国文字 之基石。名曰炎帝朱襄陵,世代祭祀,至今不绝。柘城既是炎帝朱襄氏的出生地、建都地、也是陵寝地。所以柘城围绕炎帝可打造四张文化名片:一是炎帝故里;二是炎皇故都;三是朱姓之根;四是音乐之祖。河南是中国根祖文化的发源地,淮阳是伏羲故里、柘城是炎帝故里、新郑是黄帝故里为代表的“三皇”都在中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文化根底。近年来,以朝祖寻根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三皇”文化三足鼎立,炎帝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这是河南的骄傲,柘城的荣耀,当今世界进入创意文化消费时代,炎帝文化产业的新型业态尚未形成,以文化为纽带,把魅力撒向海外;以旅游为桥梁,把影响贯穿东西南北,柘城将成为全世界龙的传人朝祖拜谒圣地,成为海内外一千多万朱姓华人寻根问祖圣地,成为全世界音乐界人士朝觐拜祖圣地,成为全世界研究东方古老文明的一方热土。柘城与淮阳、新郑联手的造“三皇”寻根旅游,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炎帝朱襄氏陵,是远古时期三皇之一的炎帝朱襄氏之陵墓,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城东6公里的大仵乡朱堌寺村。朱襄氏是众多炎帝的别号之一,炎帝朱襄氏所生活的时代远早于炎帝神农氏。炎帝朱襄氏陵呈圆形,粘土结构,陵高10.9米,周长158米,直径50米。墓周边用青石叠砌,高1.5米…
白瓷塔苑是容湖生态景区的一处重要人文景点,是及观赏和教育为一体的景观建筑。塔苑占地3600多平方米,设计为七层八角式,塔身高40米,采用中式圆古典建筑群围合,中央耸立宝塔,是柘城县十大地标性建筑之一。白瓷塔一层展示的是白瓷姑娘的雕像高3.2米,重达4200公斤。是由国内…
年轮塔是千树园主题景观之一,总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结构为框剪结构,外挂石材、玻璃幕墙,是由太平洋建设集团于去年9月份开工建设,计划今年5月底竣工。年轮塔总占地面积2232平方米,之所以设计为2232,是因为柘城于公元前221年设县,年轮塔于201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二者…
柘城县容湖风景区位于未来大道西段,北临未来大道,东至湖东路,西与产业集聚区毗邻,距离商周高速柘城西出口处2公里,涵盖容湖生态公园和千树园两个园区。目前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容湖是明朝嘉靖年间黄河决口冲灌而形成…
主办:柘城文化广电旅游局 地址:商丘市柘城县未来大道102号 联系电话:0370-60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