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柘城文旅云

柘城李秀山泥塑

发布时间:2021.11.30 点击量:

柘城李秀山泥塑又称柘城“泥人李”。“泥人李”是以塑造大型庙宇彩塑和小型艺术泥塑为主的一种民间美术。在河南省柘城县传承已经有100余年历史。有专家评论说:柘城“泥人李”的作品无论造型、神态、着色、肢体语言等,都达到了形神兼备、多姿多彩、栩栩如生的艺术境界,都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

清朝末年,柘城远襄祖传泥塑艺人曹继先在自己的家乡做大型泥塑生意,其弟子众多,主要承接当地的庙宇神像的塑造,在豫东一带颇负盛名。民国时期,柘城县年仅12岁的少年李廷芳拜曹继先之子曹广仁为师,学习泥塑艺术。师徒参与了火神台、灶冢庙、玉皇庙等庙宇寺院的大型泥塑、彩塑、彩绘创作。解放后他们仿制了大型泥塑群像《收租院》。1963年,他又参与了商丘市中心广场毛泽东高大塑像的设计与制作。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有专家评价说:李廷芳的泥塑作品其比例之精确,骨骼之有力,形态之逼真,传神之微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李廷芳的儿子李秀山为“泥人李”的新传人。李秀山在继承传统泥塑技法的同时大胆创新,吸收了年画、国画及西洋画、剪纸等艺术营养,使作品更具有张力,更加逼真。他创作的婚丧嫁聚民俗系列、柴米油盐生活系列及中国古代人物系列泥塑,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泥人李”的泥塑作品主要有大型庙宇彩塑系列和小型民俗系列,具有典型的中原泥塑特征。所塑人物饱满质朴,线条浑圆,富有弹性。构图形式简练、粗放,制作手法娴熟。具有传统性、夸张性和生活气息。每件作品都形象逼真,出神入化。因此,“泥人李”泥塑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实用性价值。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这种具有原生态性质的,能够代表中原地域文化的民间艺术已经越来越少了。一些泥塑艺人纷纷改行,从业人员剧减,泥塑艺术队伍逐步缩小,泥塑艺人后继乏人,其发展和传承举步维艰,令人担忧,急需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2007年2月,“泥人李”被批准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柘城县人民政府为加强对泥人李的保护,拨款24万元在远襄镇建设了秀山泥塑艺术馆。

主办:柘城文化广电旅游局      地址:商丘市柘城县未来大道102号     联系电话:0370-6022728

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