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襄氏是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出现的一位具有杰出贡献的原始部落首领。他发明了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乐器——五弦瑟,谱写了最古老的乐曲——《来阴》,并用于治理国家,为天下百姓提供了一个安居乐业的生存环境,定都于“朱”(古柘城)。因而,他的事迹数千年来一直在柘城流传,并在柘城民间演化为一则则生动感人的民间传说。
一、朱襄氏在柘城的流传有两个版本:
(一)《朱襄氏鼓瑟除魔的传说》
据传上古时期的朱襄氏在柘城时,正值恶魔作怪,常刮大风。大风挂起来飞砂走石,天干地裂,五谷不成。朱襄氏忧心如焚,决心降伏恶魔,为民除害。他召集臣子士达、飞龙共商降魔之策。他们认为恶魔乃邪恶之气,“邪”必畏“直”,最直莫过于琴瑟之弦。于是,他们就决定制造一把“瑟”来降妖。士达、飞龙忙着筹备柘丝、良桐,朱襄氏找来能工巧匠,精心制造了一把“五弦瑟”。一日,恶魔又来作怪了,只见黄沙搅天,拔禾折树。朱襄氏携带五弦瑟,登上高岗,迎风鼓瑟。那瑟音高亢激越,不大一会儿,就把恶魔给震慑了,怪风变小了;顿时,天空阴云密布,大雨如注,连年的干旱解除了。从此,天下风调雨顺,年年丰收,老百姓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
(二)《朱襄氏鼓瑟治天下的传说》
朱襄氏原为太昊伏羲氏大臣。伏羲氏去世后,朱襄氏继承了王位,掌管中原诸部落。当时正值天下大旱,数月无雨,田里的庄稼全都枯死。同时,那时候朱地(柘城古称)还常刮怪风,大风刮起来飞沙走石,大家以为是魔鬼作怪,都躲在房里不敢出来。而且在盛夏时节,瘟疫和疟疾流行,天下百姓人心惶惶,朱襄氏更是忧心如焚。他召集飞龙、士达等大臣前来商议,大家认为,造成这种现像的原因是天下阳气过剩,而阴气不足。必须想办法使阴阳二气平衡,才能缓解旱情。朱襄氏认为,琴统阳,瑟统阴。要使阴阳二气平衡,必须制造一把瑟,用委婉而阴柔的瑟声引来阴气,使阴气上升而阳气下降。于是,朱襄氏就精心设计了一把拥有五根弦的乐器,叫五弦瑟。然后命臣子士达按照他的要求去制作。就这样,我国古代第一把乐器——“五弦瑟”就诞生了。
五弦瑟制成之后,朱襄氏又谱写一首曲子,叫《来阴》。于是,他选定良辰吉日,登上高台,面南弹奏,那悠扬婉转而又阴柔的瑟声引来了阵阵冷风,把炎夏带来的酷热一扫而净。不大一会儿,阳气被压下去了,阴气上升了。天上火辣辣的太阳慢慢失去了威力,阴云一霎时布满天空,紧接着就下起一场瓢泼大雨。从此,旱情解除了,瘟疫和疟疾也不见了,天下风调雨顺,百姓们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太平生活。后来,朱襄氏就在“朱”这个地方建立一座都城,用于治理天下。而“朱”,就是现在的柘城。
朱襄氏利用他制作的五弦瑟,施雨抗灾,驱逐恶疾,使当地居民安居乐业,为天下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以高寿109岁而终,朱邑百姓悲痛万分,将朱襄氏安葬在都城东十里处。后来,他的坟墓人人添土,大如山丘。又在朱襄氏墓前和县城各修建一处朱襄王庙,建有大殿、山门、配殿等。可惜这些庙宇在民国时期先后被毁。
二、朱襄氏的历史功绩
综观柘城民间传说及历史资料,朱襄氏一生的历史功绩有以下4点:1、发明制作了我国历史最古老的乐器——“五弦瑟”,谱奏了《来阴》之曲;2、抗击了严重干旱,使天下万物复苏;3、控制了瘟疫和疟疾流行,拯救了人类;4、建都于“朱”,改善了人居环境,稳定了社会秩序,变天下大乱为天下大治,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三、朱襄氏对柘城的影响
古往今来,朱襄氏在柘城得到了最为广泛的社会认识。历代县志都将“上古之世即为朱襄氏故居”列为柘城第一件大事,也即柘城历史的开端。历代柘城人都将柘城故城作为朱襄故城,无不以上古之世有这么一位帝王而感到骄傲。同时在历史上,朱襄氏在柘城的影响也比较大。比如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进士窦克勤在柘城东门创建了柘城历史上第一所书院,因位于朱襄旧城之内,故取名为“朱阳书院”;清道光八年(1828年)知县富成建立了第一所官办学校,则命名为“襄山书院”。另据县志记载:历代文人骚客寻踪于柘,总要凭吊这位古天子的遗迹,并留下许多诗篇。翻阅《柘城县志·艺文志》,仅与朱襄氏相关的诗篇就达13首之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清人窦克譲的《游朱襄氏墓有感》:“柘东十里极苍茫,碑石尤传是上皇。鼓瑟调和花木实,空余陵寝在蓁荒。”
四、明、清《柘城县志》对朱襄氏的记述
自明成化版《柘城县志》至晚清光绪二十二年版《柘城县志》,不管是柘城历史上哪次修志,其开章均有这段记述:“有巢氏没,数阅世而朱襄氏立。于是多风,群阴閟遏,诸阳不成,百物散解,而果蓏草木不遂;迟春而黄落,盛夏而痁痎。乃令士达作五弦之瑟,以来阴风,以定群生。令曰来阴,都于朱,故号朱襄氏。传三世没。”又载:“士达,朱襄氏之臣也。世遭恒风,群阴閟遏,诸阳不成,百物散解,而果实不遂,迟春而黄落,盛夏而痁痎。天下皇皇然罔知所图。朱襄氏忧之,以咨士达。士达曰:‘阴阳之气,宰于冲漠,运于寰壤,恰于民情,而彻于草木;祥孽之由,必有类也。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乃作五弦之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于是寒暑适,而风雨时,万物安宁,民神以和。朱襄氏大喜,名其瑟曰:来阴之瑟。”(见陈士元·荒史)“按:《帝王世纪》伏羲氏之后,为女娲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六代,皆袭伏羲氏之号。是朱襄氏,乃伏羲氏之后也。”
士达,见《吕览》,系朱襄氏臣,而无飞龙氏。
五、《吕氏春秋·古乐》及其它史籍对朱襄氏的记载
1、《吕氏春秋·古乐》云:“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赢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五弦瑟,以来阴风,以定群生。”汉代学者高诱等通过考证,认为“朱襄氏”就是炎帝,所以在《吕氏春秋》注释中曰:“朱襄氏,古天子,炎帝之别号。”在当代,《辞源》编委会引高诱注释,解释“朱襄氏”词条云:“朱襄氏,古天子,炎帝之别号。”同时,台湾中文大辞典也有这种解释。所以,不少学者又称“朱襄氏”为炎帝朱襄氏,柘城县又被有关专家被誉为“炎帝故里”。
2、《淮阳县志》载:“传说上古伏羲之世,工共、伯皇分任上下相,朱襄、昊英为左右相,朱襄分治定都于柘(时称株野),葬朱崮(即今大仵乡朱贡寺)。”
3、《河南新志.大事》(刘景向纂,1929年版,卷十八,第1233—1234页)云:“河南跨黄河流域之中,自古帝王多兴于是。故太皞都陈,朱襄氏都柘城,炎帝初都陈,后徙曲阜,黄帝都新郑。……”
六、柘城县对朱襄氏遗迹的保护
在柘城旧城内,至今尚存朱襄王庙遗址一处,其位置在原柘城县农业局后院处。据光绪版《柘城县志》云:“顺治十三年,知县张绎创修于旧城内,岁时致祭。乾隆三十七年,知县李志鲁倡修。”并塑神像和五弦瑟,李志鲁观之有感,曾赋诗云:“稽古朱襄氏,遗都今相传。风犹三代上,人自百王前。众果参差发,群阴閟遏宣。缅怀五弦瑟,民物倍熙然。”由此可知,该遗址为朱襄氏宫殿所在地,可惜此庙在解放前毁于战乱,文革后期因文物保护意识不强而变为民宅。
在柘城县大仵乡朱崮寺村有朱襄氏陵墓一处,至今保护完好。该遗存在文革期间曾暴露出较多的汉代空心砖墓、小薄砖墓,出土有陶罐、陶瓮、陶豆等重要文物。发现有元、明、清时期的建筑构件,如:筒瓦、板瓦、脊兽、滴水等建筑构件。后经过文物钻探得知,朱襄氏陵遗址是座落在汉至明代文化遗址上的一个陵墓。遗址文化层1—3米深度不等,发现有明代建筑房基多座。遗址一侧存有大殿三间,现存明代所建朱崮寺的碑刻一通。石碑记载了朱崮寺的筹建经过和筹资人员名单。此碑现被文物部门收藏。
2001年,地方政府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重新修建了炎帝朱襄氏陵园。该陵园占地120亩,陵高10.9米,周长158米,立石碑三通,恢复了昔日的雄姿。2002年,该陵园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落实了文物保护“四有”工作。2008年,朱崮寺村李松林在当地募集闲散资金120万元,对朱襄氏陵进行了扩建,总建筑面积达500平方米,建大殿3间、左右厢房4间、山门8间,内塑朱襄氏及臣子飞龙、士达神像,威武而庄严。所建房屋均为仿古建筑,现已向游人开放。农历2009年三月初八日,李松林召集民间有识之士,在新落成的炎帝朱襄陵前举办了祭祖大典,并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八日至十八日定为炎帝朱襄王庙会。
七、朱襄氏传说的保护价值
加强对朱襄氏传说项目的保护,无论在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朱襄氏生活的年代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的新石器时代,距今大约有5500余年历史。因为当时尚无文字记载,因此这一时代常被学者称为传说时代。研究和探索朱襄氏的历史功绩及时代背景,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其二,数千年来,朱襄氏鼓瑟镇妖的传说在柘城广为流传,已经得到柘城人民的充分认可,已在柘城形成一种特有的朱襄氏文化。其三,由于朱襄氏文化在柘城的逐渐形成,柘城县近年来兴起了长达十余日的朱襄王庙会,又在朱襄氏的长眠之地大仵乡兴建了炎帝朱襄氏文化广场,对发展当地经济,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有较大的意义。
朱襄氏传说在柘城流传十分广泛,现已成为柘城群众心目中的一位值得尊敬的先祖,且朱襄氏又是我国最早的“朱”姓。然而,近年来受社会大气候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研究和熟知朱襄氏文化的人越来越少,其发展和传承举步维艰,濒危凸显,令人担忧,急需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主办:柘城文化广电旅游局 地址:商丘市柘城县未来大道102号 联系电话:0370-60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