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琴剧原称坠琴戏,是发源于商丘市柘城县的一个地方剧种。该剧种起源于民国初期,至今有100年历史。
坠琴剧的唱腔是借鉴豫东琴书和河南坠子的板式而创建。其创始人是柘城县瓦刀刘村的刘存礼。刘存礼原为豫东琴书艺人,后来通过收徒传艺,使琴书从业人员逐步增多,于民国初期把传统长篇大书搬上舞台,用琴书和坠子的唱腔进行表演,从而创新出新的剧种,起名为“坠琴戏”,在柘城县一带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停演,直到1978年才在刘存礼的孙子刘广会的努力下得以恢复,并且在上世界八十年代初期正式被命名为“坠琴剧”。
坠琴剧的演出形式与其它传统戏剧一样,演员需化妆表演,以唱、念、坐、打等方式演绎故事。其角色生、旦、净、丑一应俱全,缺一不可。在表演时,演员按照剧情出场,扮演剧中不同的角色。乐队在坐在旁边伴奏。坠琴剧的唱腔音乐与河南坠子和豫东琴书相似。一般使用〔新二板〕系列板式,主要有〔寒韵〕、〔大寒韵〕、〔小寒韵〕等。坠琴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其次为坠胡、曲胡、二胡、三弦、锣、鼓、鑔、小锣等。坠琴剧的剧目通常是由曲艺长篇大书改编而成,往往是十余部或数十部连台,故事情节上下连贯,故事内容曲折感人,且常在结尾时留有悬念吸引听众。
坠琴剧有较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在豫东影响广泛,普遍为豫东听众所喜爱,是豫东听众不可缺少的一道艺术美餐。但近年来受社会大气候及人们价值取向的影响,一些坠琴剧艺人纷纷改行,从业人员剧减,坠琴剧演出队伍逐步缩小。能够完全掌握坠琴剧演出技巧的艺人屈指可数。因此,坠琴剧的演出空间逐步缩小,其发展和传承举步维艰,濒危凸显,令人担忧,急需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主办:柘城文化广电旅游局 地址:商丘市柘城县未来大道102号 联系电话:0370-60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