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舞道具扎制工艺,是随着民间舞蹈的传承而传承。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为柘城县梁庄乡岭子杨村委会路庄村,路庄民舞道具扎制和民舞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据说是明朝初期,从山西洪洞迁民路庄村民传带而来的,具体传承已无法考证。路庄民舞盛行于明、清、民国时期,民舞所使用的道具均为民舞演员自行制作。每年一到腊月,老会首(传承人)就会组织人手整理、制作表演道具,为正月十五前后演出做准备。
民舞道具包括:竹马、旱船、舞狮、舞龙、推小车、背老姜、二鬼摔跤、高跷等。再次只介绍具有代表性的竹马、与绣球的扎制工艺。
竹马:
原料 竹篾、彩纸、彩布、痳、细铁丝
制作方法 把竹篾用细铁丝分别绑扎成马头、马身的框架,用自制浆糊糊上彩纸或彩布,痳染成红、黄、黑色做成马尾和马鬃,马身下缝上布裙既制成。
绣球:
原料 竹篾、细铁丝、长螺丝钉、彩纸或彩布。
制作方法 用竹篾编成大小两种圆圈若干,用细铁丝把大圆圈绑扎成圆球,再用小圆圈填充缝隙。然后在此基础上用以上步骤编制一个稍大的圆球包裹上一个小圆球。把小圆球用长螺丝钉固定在答圆球上,小圆球转动起来不碰到大圆圈。再在小圆球内暗转一弧形铁片,正中安装一蜡烛底座用以固定蜡烛。绣球转动起来绣球内的蜡烛要始终保持垂直状态。然后在绣球外糊上彩纸或彩布用以挡风使蜡烛不灭。
民舞道具轧制技术是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代代摸索研制出来。民舞道具的扎制技艺,代表着群众对当时生活的一种写照,所以随着时代的不同,所扎制的道具外观也会有所不同,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当时群众的生活及思想状态。
主办:柘城文化广电旅游局 地址:商丘市柘城县未来大道102号 联系电话:0370-60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