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柘城文旅云

民国时期的柘城

发布时间:2022/6/13 9:43:25   来源: 联系我们果博东方有限公司客服电话15906919998(北京区)   作者:Admin   阅读:0
0

中华民国时期,柘城经历北洋军阀政权统治时期(1912.02~1927.05)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6~1928.5)、日本殖民统治时期(1938.6~19458)、国民政府后期统治时期(1945.9~1948.11)。民国初期,孙中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柘城带来了短暂的新的民主气象,然而紧接着的军阀混战、日伪统治、抗战胜利后的内战等兵灾、人祸、天灾等,又使柘城人民陷入水深火热和艰难困苦之中。解放前夕,中共柘城县委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柘城县先后经历八次解放,才把灾难深重的柘城县归还人民的怀抱。

中华民国在柘城统治的建立

1912年元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一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并在南京设立临时政府。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从这天起,中国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1912年1月28日孙中山与临时参议员合影


此时的柘城,改县衙为县行政公署,改知县为县知事。设一、二、三科分管民政、财政、建设等事项。设警佐典公安和团总掌地方武装。县公署设县知事1人,参事1人(协助知县办理公务),行签1人(代理知县批阅公文,执掌上呈下达公务)。另设收发、账房。县公署下设六房:礼房、户房、吏房、并房、刑房、工房。柘城县首任中华民国知县事为李行恕,江西南昌人。民国时期,柘城县实行区、乡建制。民国元年至17年(1921~1928年)全县划分中区、东北区、西北区、西南区、东南区5个区,37牌。

1912年2月,柘城县倡议男人剪发,妇女放足。

1912年2月,柘城行政公署通过民主程序,推举韩堡谦为临时省议员。3月,推举张协灿为国会众议院议员兼总统府咨议;推举周丽春、张镇西、王体第一届省议员。3月下旬,柘城县议会和参议会成立。《南京临时政府自治法》中曾明文规定,县参议会是代表一县民意的议事机关。柘城县首届议会议员共有19人。由县知事李行恕为议长、金钟麟为副议长。县参议会是按照临时政府公布的县组织法建立的民主代表机构。参议员由公民选举产生,其职权为筹备区长的民选,完成县自制,议决全县各项规划、预算、决算,经营共有财产,决溢公民提交审议的事项、知县交议的事项及其他应当兴革的事项。参议会在民国时期时兴时废,空有其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柘城人民与全国人民一样,可以尽其爱国天职,希望新建的民国能够“龙行虎步,辉煌于东亚大陆(开封《自由报,1912年7月2日》)”。因此,有志之士的爱国热情得到了尽情发挥。在柘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也出现了一些新气象,荡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民主波澜。

在清朝统治时期,广大人民没有什么政治权利可讲,即便是退职的官绅也严禁“干政”。中华民国成立后首倡民主,让人民当家作主,是放权于人民是对人民的尊重,人民相信中华民国政府所实行的制度能让人民过上新生活。尤其是青年学生和知识界人士,他们根据南京政府宣示的“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官吏乃国民“公仆”的思想理论,开始过问政治。他们纷纷组织各种政治团体或同志会等“监督政府”,“干涉行政”,而且径直向县议会、向知县表达意见和建议。同时,临时政府还颁布新法令,荡涤专制遗毒、废除跪拜旧礼、废除包办婚姻,剪除作为清朝臣民象征的发辫,用阳历替代阴历等等。在柘城城乡,也开始出现各种冲击封建传统伦理观念的思潮。

1912年6月成立县警备队。民国7年(1918年),警备队改编为巡缉队,由督军节制。设领官1人,队官1人,队长2名,步队11棚(每棚10人,其中棚头1人,兵9人),马队10人,马10匹。负责全县治安事务。



相关推荐

主办:柘城文化广电旅游局      地址:商丘市柘城县未来大道102号     联系电话:0370-6022728

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