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柘城文旅云

清代柘城的艺术发展

发布时间:2022/8/17 16:01:05   来源: 联系我们果博东方有限公司客服电话15906919998(北京区)   作者:Admin   阅读:0
0

(一)戏剧。商丘是豫剧的发祥地之一。关于豫剧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是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二说由豫剧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三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大量资料证实,特别是相关人员在编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的过程中,各方面的专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论证,结论为河南梆子最早的诞生地是在河南开封和开封周围各县。清朝光绪二十三年(1988年),“河南梆子”传入柘城,县衙五班差役主持组建戏班,取名“五班”。后来“五班”改为“公议班”,后又发展为“老公议班”、“小公议班”等。此后,河南梆子戏在柘城十分流行。此外,柘城还发明了一种独创剧种“坠琴戏”。清朝末期,柘城县瓦刀刘村刘存礼成立坠琴戏班,在民间演出。其唱腔来源于坠子和当地流传的琴书。其演出形式和其他河南梆子一样需要化妆表演,剧目多为曲艺传统大书改编的连台本戏,很受欢迎。

(二)曲艺。清代末期,柘城县在继大鼓传入后,琴书、坠子也在清代末期相继转入,并且有所创新,形成自成一格的流派。清代咸丰年间,柘城琴书艺人“大老李”演唱琴书很有名气。琴书源于清代堂会,艺人们要进入高门大户去为老爷、太太、公子、小姐们去演唱。因此琴书演员要求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唱腔高雅。后来才逐步转入民间演唱。光绪年间,大仵瓦刀刘村青年刘存礼拜“大老李”为师学唱琴书,出师后觉得传统琴书的唱腔叙述故事情节缓慢,便借鉴坠子的音乐把琴书唱腔进行了改进,命名为“新二板系列唱腔”。从而形成新的琴书“流派”。后来此种唱腔被命名为“豫东琴书”。同时,刘存礼后来创立的坠琴戏唱腔,也来源于“新二板”。这些演出曲种的出现,繁荣了地方文化。当时的艺人大都是服务于古庙会、祈雨、祝祷、节日或民间喜庆等。旧时演员身份低下,收入微薄,多有“十优九乞”之说。他们大都在农闲就艺,农忙乞讨,时聚时散,没有固定的班底。演员多是穷苦人出身,为了挣钱吃饭,维持生计,常常刻苦练功,认真演戏,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艺术事业的发展。

相关推荐

主办:柘城文化广电旅游局      地址:商丘市柘城县未来大道102号     联系电话:0370-6022728

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