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柘城文旅云

远古时期的柘城

发布时间:2021/12/13 16:28:36   来源: 联系我们果博东方有限公司客服电话15906919998(北京区)   作者:Admin   阅读:6
0

柘城是步入人类文明较早的地区之一。上古时期,柘城因遍长一种木质为红色的“朱木”而名“朱”。在这里居住的朱襄氏部族所崇拜的图腾“赤心木”即为“朱木”。朱襄氏部族在这里发明了我国早期的文字,使人类社会结束了结绳记事时代,发明最古老的乐器“五弦瑟”,谱写了《来阴》之曲,开创了礼乐文化的先河,并在这里定都,治理天下。

第一节“朱”地的人类拓荒与柘城古代人类遗址

一、远古时期柘城的自然环境与人类迁徙     

柘城是一个古老的地方,位于河南省豫东大平原的东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柘城一带属于华北平原的一部分,自古就有众多的丘岗、河流和湖泊,地形复杂,群岗交织,八注遥连。人们多选择高岗居住,既可靠水而居,又可躲避洪水威胁,是原始人类的宜居环境。现在之所以成为平原,主要是宋、元以来黄河历次改道,决口南泛,黄水涌入淮河支流,大量泥沙沉积地表,使原始陷之地逐步淤平,才形成当今这一望无际的平原地貌,海拔高度平均30~70米。

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前,中原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地质进入全新世时期,冰河期解冻结東,气温回升。柘城一带受赤道西北风北上的影响从距今8000年开始,一直到3000年前,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3℃—5℃,年平均降雨量也比现在多600毫米,一些今天在南方生存的动物如大象、鹿和各种水栖类动物在这里还都能生存。共水(今黄河)从柘城北部、睢阳区南部流过,由于上游当时没有流经黄土高原,河内的水清澈见底,鱼类和各种水产品较多。根据河南东部出土的古黄河象、犀牛、马、牛、鹿等动物化石表明,距今8000年前后,这一带曾是气候温暖、草木茂盛、动物繁多的地区。历次文物普查和考古发掘,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均坐落于古河道两岸的丘岗台地之上,这些地方常被地方居民称为“堌堆”,遗址常伴随出现大量的蚌螺和动物化石。说明在数千年前,城一带曾是河流纵横、泊沼泽连片、丘岗起伏连绵,水草林木茂盛,各种水生动物普遍生长的区域。同时,就是这片特殊地区,也给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了理想的生存条件。

柘城是这个时代较早步人人类文明的主要地区之一。上古时期,柘城名“朱”,源于当时的一种树木一“朱木”,又叫“赤心木”。据说,这种树木的木质为红色,很为当时的人们所崇拜。进入中石器时代以后,地球的气温逐渐变暖,气候湿润,很适宜这种树木生长,所以在很长一个时期,朱木曾是这一带的主要树种,朱,也就成了这片区域的地名。以致后来柘城的名称在周代演化为“株野”。大约在距今3100年前,东亚季风格局发生变化,西北季风势力大大增强。株野一带从此进入相对干旱的时期,同时气温也变得相对炎热,“朱木”慢慢失去其生长的环境而变为稀有树种,直至消亡。

大约在6000年前,一支活动在山东半岛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因为种植业的逐步发明而迁居中原,来到柘城一带。由于早期的农业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口粮,所以大多数的人们依然以捕鱼、狩猎与采集为主。因为当时还没有发明水井,他们“逐水草而居”,为防止洪水的侵扰,多居住在高岗上,取河水饮用,过着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生活。因为他们崇拜当地的“朱木”,于是,“朱木”便成为氏族图腾,该部族也便成为“朱氏族”。后来随着农业的逐步普及,伏羲部落也从宁夏一带迁居中原,定居于宛丘(今准阳)。同时,东夷部族的葛天氏部族也从山东半岛迁居中原,定居于葛(今宁陵)。于是,这些部落便逐步结盟,形成了早期的中原氏族联盟。后来,居住在“朱”地的朱氏族首领因为襄助伏義氏治理天下,而以地为姓,称“朱襄氏”,其部族也因此被称为朱襄氏部族。

二、柘城的古代人类遗址

柘城今存的远古时代遗址共有10多处,最著名的有朱襄陵遗址、李庄遗址和孟庄遗址。

朱襄陵遗址是上古帝王朱襄氏的陵墓,位于大仵乡朱堌寺村。陵墓建筑年代不详。据考证从上古至今,这里就是一片圆形高地,前有石碑,上刻:“朱襄氏之墓”。“文革”期间,该遗址曾暴露较多的汉代空心砖墓和小薄砖墓。出土有陶罐、陶瓮、陶豆等重要文物。村外还有元、明、清时期的建筑材料,如筒瓦、板瓦、脊兽、滴水等。后经过文物探得知,朱襄陵遗址是坐落在上古至明代文化遗址上的一个陵墓。遗址文化层3~9米,最深层为龙山文化遗存,浅层发现明代建筑房基多座。据《柘城县志》载,该陵墓前建有观音寺,为明正统十年(1446年)所建。久之,庙废甚,令人怵目,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乃葺而立。新中国成立初期,观音寺房屋被改为小学;其陵墓由于保护不善,人们积肥挖土,逐步被削小。2001年,县人民政府为发展旅游业,拨款30万元,将陵墓加高至10.9米,四周修上高1.5米的青石围墙,周长158米。陵墓四周用青石砌成高50米的台阶,意为“天圆地方”。陵前有“炎帝朱襄陵”碑刻一通,香池一个,碑楼4座。2008年,李松林投资120万元,在陵前建设朱襄氏大殿3间、左右厢房及山门等,总建筑面积为700平方米,且在大殿内塑炎帝朱襄氏塑像,前面站立着飞龙、土达等,如今已成为柘城一处风景名胜。

李庄遗址位于申桥乡李庄村。1995年至1997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美国哈佛大学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证明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文化层深达4米,从浅入深分别有东周文化、商代晚期文化、岳石文化、龙山文化等,尤以龙山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在龙山文化遗存中发现有较大的夯土台基,房址有圆形、方形和长方形多种。发现九牛祭坑一座,坑内埋有完整和不完整的牛骨架九具、鹿下骸骨一付,是迄今所见龙山文化时期埋牛最多的祭坑;清理水井一座,井口的四角上各有一个柱洞,说明井口之上原先或许盖有锥形井亭之类的建筑;发现灰坑68座,形式有方形、圆形和不规则形等几种;发现不完整的木栅栏一座,由23个小柱洞连成一段弧线,中间有一宽约2.5米的豁口;出土陶器(经过整理和复原)265件,较为完整的石、骨、蚌、陶等质地小件标本32件。考古专家们认为:李庄遗址的龙山文化与虞城马庄的仰韶文化遗址相比,两者之间存在着源流关系,它反映了豫东龙山文化可能是自成体系的新线索。李庄遗址的发掘,对于探寻上古文明之幽,研究豫东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之序,了解龙山文化时期豫东地区人类农耕生产、日常生活、房屋建筑、祭祀行为、纺织和制陶技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化价值。

孟庄遗址位于柘城县岗王乡孟庄村北侧,又叫“心闷寺”遗址。该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其重要发现有房基9座、窖穴31座、陶窑1座、墓葬7座。出土有大量生产工具、ト骨、龟甲等。发现了陶文和商代草鞋遗迹。该草鞋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早的草鞋,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鞋”。出土的生产工具有石斧、锛、凿、骨铲、蚌铲、石刀、蚌刀、石镰、角镰以及治铸工具、制陶工具、制骨工具、纺织和缝纫工具等。渔猎工具有石锄、骨角镞、石陶网坠。武器有铜镞、石钺等。生活用具以陶器为主,陶质有夹砂、泥质、细泥3种,文饰有绳纹、弦纹、附加堆纹、印纹和划纹等。器型有鬲、鼎、觚、杯、钵、碗、壶、平底盘、圈足器、小口尊、盆瓮、器盖等。1981年3月在南侧发掘点出土了商代铜鼎、铜觚各1件,战国铜矛1件。该遗址属于商代前期遗址,其年代经C-14测定,为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1500年3600多年前,此处就成为人们生活、生息、生产的一个据点。

以上遗址的发现,说明柘城在46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尤其是李庄遗址的发现,更说明城一带是一个人口比较集中、手工业作坊具有相当规模的地方,这不仅对研究柘城历史,而且对研究商丘历史和文化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关推荐

主办:柘城文化广电旅游局      地址:商丘市柘城县未来大道102号     联系电话:0370-6022728

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