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柘城文旅云

朱襄氏部族的传说与起源

发布时间:2021/12/20 9:46:09   来源: 联系我们果博东方有限公司客服电话15906919998(北京区)   作者:Admin   阅读:3
0

第二节朱襄氏部族在柘城的活动

朱襄氏部族的传说与起源

大约在5500年前,柘城一带是大波口文化、朱襄氏文化、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的交会区域。此后,这里便集中表现了独具特色的朱氏文化。上古时期无文字记载,因此,漫长的上古时期(原始社会末期)被史学界称为传说时代,他们所创造的文明叫史前文明。据我国古代传说,在原始社会后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曾居住着许多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我们所知道的伏義氏、炎帝、黄帝等,都是部落联盟首领。较早的伏羲氏、少昊等东夷部落居住在黄河下游;稍晚的炎帝、黄帝等华夏部落居于黄河上游、中游。而南方的长江流域则是苗蛮部落聚居地。因此,史学界把他们分为华夏集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居住在柘城的朱襄氏部落较早地加入伏羲氏部落联盟,成为伏羲氏的重要相臣。而太昊伏羲氏部族的活动区域主要在鲁西南和豫东一带。据清代吴秉权《纲鉴易知录?太昊伏義氏》记载:“龙马负图出于河之瑞,因而命官,始以龙纪,号龙师。命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大庭为居龙氏,治屋庐;混沌为降龙氏,驱民害;阴康为土龙氏,治田里;陆为水龙氏,繁滋草木,疏导泉源。又命五官,春官为青龙氏,又日苍龙;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于是共工为上相,柏皇为下相,朱襄、昊英常居左右,栗陆居北,赫胥居南,葛天居东,阴康居下。分理海内,而政大治。”由此可见,朱襄氏加入了以伏羲氏为首的氏族部落联盟,且在伏羲朝中很受重用。


在准阳县伏羲陵前的大殿中,太昊伏羲氏前站立两尊童子,左侧童子便是朱襄氏,右侧童子为吴英氏,二人是伏氏最为器重的大臣。也正因为太吴伏羲氏当时以龙纪官,中华民族才号称“龙的传人”。

朱襄氏是继伏羲氏、女娲氏之后的我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关于朱襄氏,我国历代古籍中多有记载。《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积蓄,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五弦瑟,以来阴风,以定群生。”汉代学者高诱对《吕氏春秋?古乐》注释时日:“朱襄氏,古天子,炎帝之别号。”因此,朱襄氏又有炎帝别号之说。高诱之所以这样注释,据史前文化研究学者研究,朱襄氏做部落联盟首领时,原始社会已进入炎帝时代。从这一角度而言,朱襄氏便是最早的炎帝。朱襄氏传三世之后,炎帝由神农氏袭任。而神农氏来自西方是一个以“牛首”为图腾的氏族,因此,全国各地的炎帝神农氏塑像均为头生双角,千万不可与朱襄氏混为一谈。对朱襄氏,各种版本的《柘城县志》记载最为详尽。康熙二十七年版《柘城县志》记载:“有巢氏没,数阅世而朱襄氏立。于是多风,群阴遏,诸阳不成,百物散解,而果草木不遂;迟春而黄落,盛夏而痣痃。乃令士达作五弦之瑟,以来阴风,以定群生。令曰来阴,都于朱,故号朱襄氏。传三世没。”又载:“士达,朱襄氏之臣也。世遭恒风,群阴遏,诸阳不成,百物散解,而果实不遂,迟春而黄落,盛夏而痣痃。天下皇皇然罔知所图。朱襄氏忧之,以咨士达。士达:阴阳之气,宰于冲漠,运于寰壤,恰于民情,而彻于草木;祥摩之由,必有类也。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乃作五弦之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于是寒暑而风雨时,万物安宁,民神以和。朱襄氏大喜,名其瑟日:来阴之瑟。”


这段记述在城民间流传甚广,且逐步演化为一则民间传说:有巢氏之后,朱襄氏继承王位治理天下。当时正值天下大旱,数月无雨,田里的庄稼全都死。并且这里常刮怪风,飞沙走石,大家以为是魔鬼作怪,都躲在房里不敢出来,且在盛夏时节还流行瘟疫和疟疾。朱襄氏忧心如焚,便召集士达等大臣商议。他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风魔作怪,魔为邪恶,邪必畏直,最直莫过于琴瑟之弦;干旱无雨为阳气过剩,阴气不足所致。而琴统阳,瑟统阴,必须制造一把瑟,才能使阴阳二气平衡,荡平风魔。于是,朱襄氏就命士达精心设计了一把五弦瑟,他自己谱写了《来阴》之曲。选定良辰吉日,登高奏,不大会儿,阳气被压下去,阴气逐渐上升阴阳二气平衡。一霎时阴云密布,下起一场大雨。从此旱情解除,瘟疫和疟疾有效控制,天下从此风调雨顺。于是便在“朱”地定都,因曾襄助伏羲氏治理天下而取地为名,曰“朱襄氏”,共传承三世。

前节讲道,朱襄氏是炎帝别号之说,来源于汉代学者高诱对《吕氏春秋古乐》的注释。有关研究资料显示,太昊伏羲氏、女娲氏先后在位。在三皇系统五行循环中,伏羲氏以土德王天下;在五帝系统五行循环中,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为苍帝。伏羲氏有两个五行之德的原因在于,三皇的御用学者认为,伏羲氏的直系祖先天皇、地皇开辟了天地,所以五行首德木德归于天皇,以下依次排列,伏羲自然是土德之人。据司马贞《三皇本纪》载:“太吴伏羲氏,日月象其明,龙河马图神其应,洩阴阳之秘,奥八卦爻象之先,配干支作甲子。历象以兴嫁娶,正姓氏而大婚伊始,代结绳(指燧人氏结绳记事,代者接代也,燧人氏四传无怀、葛天女至伏,继承基业),为礼道,重人伦,作二十五弦之瑟,龙师纪官。始庖厨,倡六兽,之先帝也。端拱于上,朱襄诸臣分理于下。鸣呼,此天所以开炎帝之盛也。”因为当时为禅通纪十九氏时代,故伏羲氏禅位于第一重臣朱襄氏,即炎帝也。所以有”此天所以开炎帝之盛也”之论。综上所述,炎帝即朱襄氏,朱囊氏即炎帝也。据《辞源?二》解:“朱襄氏,炎帝的别名。”《吕氏春秋?古乐》云:“昔古朱襄氏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从此句之意也说明了,朱襄氏受伏羲氏禅位而有天下,故而有“朱襄氏之治天下也。”


关于朱襄氏定都于“朱”,历史文献记载十分明确。《古史考》云:“陈之也说明了,朱襄氏受伏羲氏禅位而有,秋邑,朱襄氏之邑。”考之《范志》,“秋”当作“株”,即“朱”,即陈之株野。同时,《记》及路史》均云“柘城为朱襄氏之邑。”民国时期出版的《河南新志)卷18记载:“中原多帝都,故太皓都陈,朱襄都柘城,炎帝初都陈,后迁徒曲阜,黄帝都新郑。”这里所说的陈,乃陈之株邑,即现在的柘城,因为柘城自古以来均归陈国管辖。朱襄氏在柘城留有两处遗址。一是朱陵遗址,在大作乡朱寺村;二是朱襄王庙遗址,在县城原农业局后院。清乾隆时期的县令李志鲁曾在清光绪二十二年版本的《城县志?艺文志》中留有《重修朱襄王庙记》等文章。柘城清代康熙年间的著名教育家窦克勤在放城南(今城关中学附近)建立一所私立学校,之所以取名“朱阳书院”是因为这所学校建在朱襄故城之南,南方属阳,故称“朱阳书院”清道光八年柘城创建的第一所官办学校“襄山书院”(今实验小学附近)也因朱襄氏而命名。同时古《柘城县志》收录历代文人吟咏朱襄氏的诗篇10余首,这些现象均能说明,朱襄氏在城古代有较大影响,朱襄氏建都于柘城是无可争议的。

以上资料可以证实,朱襄氏所处的年代是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末期,与伏羲氏当是同一时代。即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二、朱襄氏部族的业绩

朱襄氏部族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创造了许多业绩。从古籍记载来看,朱襄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四部分:一是音乐文化一发明“五弦瑟”,奏《来阴》之曲,平衡阴阳,是音乐的重要源头;二是文字文化一创立书契,成为汉字的重要源头;三是始祖文化一朱襄氏不仅是最早的的以朱为姓者,还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四是平衡阴阳,促进人们健康。

1.发明制作“五弦瑟”,谱写《来阴》之曲,开创了人类“礼乐”文化之先河。据《柘城县志》记载:“有巢氏没,数阅世而朱襄氏立。于是多风,群阴遏,诸阳不成,百物散解,而果草木不遂;春而黄落,盛夏而店痃。乃土达作五弦之瑟,以来阴风,以定群生。”同时,《吕氏春秋?古乐》中也有类似记载。说明朱襄氏确实是五弦瑟的发明人,并且为使天下阴阳二气平衡,还谱写了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曲子《来阴》之曲。古人认为,“乐”,能用以调和阴阳。其中琴与为乐器之本,琴属阳,瑟属阴,二者相合实属不易。所以在古时的歌乐之时,只有王才享有琴、瑟,诸侯有瑟而无琴。朱襄氏发明了五弦之瑟,以调和阴阳;虞氏以五弦之琴亦为调和阴阳,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杨泉说:“琴为高涨之音,瑟为低落之声,以表达感情,调节阴阳,以合寒暑四时。”但不管是瑟或是琴,都是“礼乐”之范畴。“礼乐”是古时十分看重的国之大事,为华夏文明之特征,有则为诸夏,无则为夷狄。朱襄氏作瑟,与太昊作琴、女娲作笙簧、伶仑以竹子作乐器,在人类史上有重要意义。依照古人的理解,朱襄氏发明了“五弦之瑟”,才使群生定寒暑适、百物生、万民安,并且把乐器的发明与治理国家联系在了一起。

中国最早的瑟即为五弦瑟,这是一种形状似琴的拨弦乐器。《康熙字典》记载:“《乐书》:朱襄氏使土达制五弦之瑟,后瞽瞍判五弦瑟为十五弦,复增以八为二十三。”伏氏、神农氏在五弦瑟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司马贞补史记》之《三皇本纪》载:“太皞庖犧氏作三十五弦之瑟。”《世本“瑟,庖牺作,五十弦。"汉代马融《长笛赋》:“昔庖牺作琴,神农造瑟,女制簧,暴辛为埙。”神农的瑟是二十五弦。

由此也可见,音乐是在人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又在人类生产生活中

逐步得到丰富和发展。

2.发明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时代,推进了人类文明。朱襄氏为伏羲时代朱氏部族的首领。又号飞龙氏,称子襄。据史料记载,他创造了汉字的雏形—书契。

北宋刘恕《通鉴外纪》记载:“太吴时有龙马负图瑞出于河,因而名官始以龙纪,号日龙师。命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书契,《尚书?序》说:“书者,文字。契者,刻木,而书其侧,故曰书契也。”《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即把文字刻在木片的一侧,当为远古时代的一种刻画符号。又有史料记载,朱襄氏创造了“六书”。元代郑构《衍极》卷一《至朴篇》刘有定注云:“太吴…画八卦,以龙纪官,乃命飞龙朱襄氏造六书,于是始有龙书。”所谓“六书”,即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归纳总结的汉字造字的6种方法。

在当时远古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朱襄氏部族创造象形符号的书契尚有可能,但创造出完整的“六书”当是后人附会。但无论如何,作为伏羲氏系的臣子有此发明实属不易,其成果归该部落共同所有。因此有《书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的说法,龙文由此诞生,结了结绳记事的时期,开启了以刻画符号记事的新时代。

3.朱文化作为伏文化的继承者,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从历史记载来看,朱襄氏作为早期的炎帝,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民俗特色,彰显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已成为柘城地方特色文化乃至炎黄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襄氏是“三皇”时期继伏羲氏、女娲氏之后的我国东夷部族的首领。《帝王世纪》记载:“庖牺氏殁,女氏代立为女皇,亦风姓也。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混沌氏、吴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伏羲之号。《汉书.古今人表》、《通甲开山图》、《路史》等亦有记载。探考“朱襄氏”之名含义,可概括为远古时期在古“朱”(今柘城一带)带领族民生息并辅佐伏羲氏的一名部落首领。朱襄氏部落以当地朱木为图腾。襄,“辅佐、辅助”,意为辅佐伏羲氏治理天下。氏,远古立国不称国君而称“氏”,以示尊称。朱襄称氏表明他的身份已经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因其中三代当过炎帝,所以又有炎帝朱襄氏之说,三代在位约109年。汉代学者高诱对《吕氏春秋.古乐》注释:“朱襄氏,古天子,炎帝之别号。”从系出东夷族的朱襄氏担任华夏族的炎帝职务来看,反映了当时东夷族与华夏族的不断融合,乃至出现后来的汉族。人文始祖朱襄氏带领族人发明了“五弦瑟”和书契,平衡阴阳,保证了民众健康,说明他是一位原始社会的智人、音乐家、发明家和哲学家;通过战天斗地,创建了原始的和谐社会,他是一位仁人和伟人,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做出了贡献。

从狭义来讲,朱襄氏还是我国最早的以“朱”为姓者,是“朱”姓之始祖。前面提到,朱姓的“朱”字,最早是指生长在我国北方的一种树木朱木,又称赤心木,木质呈红颜色,古名“朱木”,或称“株木”。而“朱”字,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就是红色,当系由赤心木引申而来。

"朱”字成为姓氏,则与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在遥远蒙昧的原始社会时期,黄河流域生活着两支以“朱”为名的氏族群体。一支在中原地区,主要在今豫东一带活动,他们崇拜赤心木,并以此为本氏族的图腾标记,形成最古老的朱氏群体,其后逐渐演变成朱姓。另一支生活在山东邹城一带,他们崇拜蜘蛛,并将它作为本部落的图腾和徽记,其后逐渐演变为邾氏族,其后世人将“邾”改为“朱”,作为姓氏。而据我们考证,生活在豫东一带,以赤心木为图腾的最早的朱姓部族则为“朱襄氏”。朱襄氏是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个部落的首领,率本部族加入了以伏羲为首的中原部落联盟,并继伏羲之后统领中原诸部落。今准阳东北一带是远古时期伏義活动的中心区域,朱襄氏部族也在此居住。朱襄氏的后裔有一部分以朱为姓,形成“朱”姓中最古老的一支。

4.平衡阴阳,促进万民健康。从功能上看,朱襄氏部族创制的“五弦瑟”,谱写的《来阴》之乐,是养生之乐。在当时灾害频发,音乐还不是休闲娱乐的大前提下,它的主要实用功能是平衡阴阳,怡情悦性,调节情绪,祛病健体,增进劳动效率,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柘城县志》记载:“迟春而黄落,盛夏而痃。乃令士达作五弦之瑟,以来阴风,以定群生。”“”与“痃”分别为指疟疾和瘟疫,后来由于“五弦瑟”的演奏,这两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也随之解除,从此便可看出“五弦瑟”在人类和、养生等方面的特殊作用。

“五弦瑟”的音乐讲究人天以和,情以乐抒,乐以象德,为“和谐之乐”其演奏场合多在求雨的巫祭仪式上,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管子内业》篇中明确提出“止怒莫如诗,去忧莫如乐”,马迁在《史记乐书》中云:“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清代名医吴尚光说:“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药者。”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载:“东方生风在音为角;南方生热……在音为徴;中央生湿……在音为宫;西方生躁…在音为商;北方生寒……在音为羽。”根据五行制化原则,宫商角徴羽之间生克关系就可以很好地调节情绪、愉悦性情、治病延年。可见,古人对音乐,对人体情志的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

朱襄氏部族以听“五弦瑟”养生健体,发乎于心,利用阴类乐曲清幽、深沉的特性来平和心绪,反之利用欢快悠扬的阳类音乐来振奋精神,使人体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达到防病治病、养生延寿的目的。一直到现在,人们依然认为音乐有很重要的养生、健身功能。


三、朱襄氏时代的社会及文化发展

从以上论述可知,朱襄氏属东夷部落。在漫长的史前时期,东夷人靠他们聪颖智慧的心灵和勤劳灵巧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他们在文化上的贡献,不仅见诸于传说与史载,而且还得到了考古发现的印证与支持。著名的大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就是东夷族的文化遗存。首先,弓箭是东夷族人最先发明创造的。弓箭的发明是远古人类的一个重要的创造,它使得狩猎经济有一个飞跃的发展,使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有一个质的进步。其二,在陶器的制作方面,东夷人处于当时的领先地位。大汶口墓葬中出土的陶器极为丰富,前期的陶器大多采用手制,后期出现了轮制,陶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长足的发展。陶器中有精美的彩陶和光洁的白陶,器型已有鼎觚形杯、豆、壶、背壶、罐、盆、高柄杯、盘、缸、瓶、尊、缽、碗、陶鼓等。龙山文化中最令人瞩目的文化成就是黑陶。在龙山文化时代(距今约4500年),东夷人在制陶技术上取得突破,他们使用较先进的轮制技术,制造出了一些薄胎黑陶。这种黑陶壁薄如蛋壳,强度高,号称“蛋売陶”。工匠们用鹅卵石等坚硬而光滑的东西在半干的陶坯上精工打磨,使陶器表面光滑。加之陶窑经过改进,封闭严密、窑温较高,又用烟熏法对陶器进行渗碳,烧制出的陶器呈现出乌黑色,质地致密,防渗性强。鉴于龙山文化时期东夷人高超的制陶水平,所以,龙山文化又被为“黑陶文化”。其三,东夷人在古代乐舞艺术方面的重大贡献。古代有太吴“灼土为埙”的传说,埙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按照《吕氏春秋.古乐》对朱襄氏的记载,朱襄氏部族的士达,是上古时期五弦瑟的发明人,并且谱写出了早期的乐曲《来阴》之曲。《吕氏春秋.古乐》又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日载民,二日玄鸟,三日遂草木,四日奋五谷,五日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日依地德,八日总禽兽之极”。其实葛天氏之乐就是我国早期的一段舞蹈。《山海经.海内经》说:“帝俊生晏龙,晏龙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帝俊,许多学者考证其为契,为商族的祖先。东夷人善乐舞,自古已然。其四,东夷族文明的发展还表现在金属治炼和制作业中,他们可能是古代中国铜和铁的最早发明者和使用者。据《大汶口》发掘报告显示,东夷人可能是较早的掌握古代治金技术的部族。其五,东夷族是原始礼制的创造者。礼制是一种体现社会尊卑等级的制度形式。东夷族因其经济的发展,较早进入文明社会,随之原始礼制也逐渐形成。东夷族的原始礼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宫室制度,从古城址的发掘看,已具有宫室制度的一些迹象。二是埋葬制度,在墓葬中,已表现出社会的不平等关系。如大口文化早期遗址已出现了墓室面积8平方米以上的大墓。到了大口文化晚期遗址,墓葬的分级制日趋成型,至少形成了7个等级,说明了“礼不下人”的观念已初步产生。三是礼器,礼器主要用于重要礼仪社交活动的器具,是人们社会等级名分的象征与标志。礼器源于日用生活器具,后逐渐具有了政治功能而成为礼器。最初的礼器大概产生于大汶口文化的早期阶段,主要礼器有玉饿、大口尊觚、骨雕筒等。随着礼制的不断发展,礼器的种类不断增多,在大汶口文化的中后期,已有玉饿、石、骨牙雕筒、大口尊、觚、高柄杯等。至龙山文化时期,礼器趋于专门化,主要礼器有玉、玉版、玉冠饰、蛋壳陶杯等。特别是玉饿,是日益尊贵的最高权力的象征。


相关推荐

主办:柘城文化广电旅游局      地址:商丘市柘城县未来大道102号     联系电话:0370-6022728

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