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柘城文旅云

原始社会末期柘城的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

发布时间:2021/12/28 10:26:10   来源: 联系我们果博东方有限公司客服电话15906919998(北京区)   作者:Admin   阅读:0
0


  原始社会末期柘城的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

 

在夏王朝建立以前的原始社会中,“朱”地生活的原始先民们战天斗地,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了自身,缔造了人类社会。到朱襄氏时期,人类已经从蒙昧和野蛮状态,逐步过渡到文明社会,在柘城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朱襄文化及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柘城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

上古时期的柘城是广阔的小丘陵地带,河流交错,七岗群出,八洼遥连,气候温暖,而日照时间长,是一块农业生产宝地。先民们通过旧石器时代长时期的采集野生谷物的实践,逐步懂得谷物可以用它成熟的种子,在温暖的季节撒在潮湿的土壤里,发芽生长,再结出谷子,从而学会了种植谷物。从此,农业就在先民的探索和发现中诞生了。当然,农业在“朱”地的创立和发展,尚不能确认始于何时。但在距今7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已有农业,是千真万确的事实。①据考证,当时在“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普遍存在农业文化遗存,从其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发展程度看,脱离其起源阶段已有一段历程。这一时期陶器的形成比较规整,已脱离了陶器生产的最初形态。在这个区域内,还应存在公元前6000年前的农业文化。”从宁陵《葛天氏之乐》第四阙歌名“奋五谷”推断,当时的朱襄氏及葛天氏时代,这里已经进入原始社会的农业阶段。不过从大多数资料看,中原地区的农业起源,应该在此之前更早时间,即距今1万年左右。至于说农业是炎帝所发明,不过是人们将传说时代的发明创造,选择一个人物符号,供后人纪念而已。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改造自然所取得的一个巨大成功。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是世界农业出现最早的地区之一。

黄河流域迄今最早的农业遗址,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的裴李岗文化和分布在河北中南部的磁山文化,距今有七、八千年之久。种植业已是当地居民最重要的生活资料来源。柘城最早栽种的应该是粟,即谷子。粟的栽培和管理比较其他作物更显得容易,更适合于原始农业。新石器时代晚期石质农具,如石斧、石铲、石镰等,反映出传说时代的柘城农业是一种“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也就是说,人们用石斧、石刀在平坦的土地上先砍伐树木、荆棘等植物,再用火烧掉覆盖在地上的草,然后用石铲翻土,撒上种子,用脚或木棍拨土掩埋种子,从而完成作物的种植任务。到了收割的季节,用石镰收割谷物秸秆和谷穗。尽管当时地广人稀,大地任人开垦,但由于生产工具落后,人力也很有限,农业种植面积不大。人们每年收获的粟,或许勉强糊口,灾荒年只好挨饿。

畜牧业产生。由于狩猎的需要,最先驯养的动物可能是狗。7000~8000年前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发现有猪骨和狗骨。到4000~5000年前,家畜饲养进一步发展,狗、猪、牛、羊的数量增加了。在商丘一处遗址中出土有大批零整兽骨,其中有马骨和鸡骨,说明马和鸡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成了饲养的家畜、家禽。后世所称的“六畜”此时都已被人们驯养了。养猪业的发展,是与中国农业、种植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猪的国家之一。裴李岗遗址已出土有猪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一只小陶猪。考古发掘的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表明,凡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氏族部落,都饲养以猪为主的家畜。在柘城一带,人们大量驯养黄牛,并用黄牛做祭祀品。如在李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九牛祭坑”,说明在4800年前,朱襄氏部族的后人就开始养殖黄牛。

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原始社会后期,人们以天然产物或农牧产品为原料加工制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成为手工业发展的最初阶段。商丘考古表明:石器制造和木器制造是最古老的手工业;随着狩猎经济的发展,骨、角、牙、蚌器的制造和皮革、编织等手工业也开始出现;农业出现后,又出现了适应定居农业生活需要的制陶、纺织、建筑等手工业项目;原始社会末期,在传统石器、骨角器制作的基础上派生出制玉、象牙雕刻等新分支,并出现了制铜业。中国原始制陶、木作、象牙雕刻、丝织、漆器等,在同时代世界人类诸文化中居于前列。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已有磨制的石刀、石铲、石凿和骨铲、骨鱼叉、骨鱼钩等。黄河中下游大汶口文化的石器工艺水平已很高,并发现有布满四瓣花纹的镂空象牙雕筒。

从李庄遗址、孟庄遗址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柘城在龙山文化及岳石文化时期的制陶业十分成熟,说明远古时期的朱襄氏部族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制陶工艺。据一些考古发现得知,人类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制陶业高度发展,广泛采用快轮成形,陶窑进一步改进,横穴变为竖穴,烧陶温度达1200℃左右,烧制最后阶段趁高温封顶,陶器因高温渗炭作用而呈黑色。各式各样陶器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和生产。纺织业在工艺上起源于编织,在经济上与农业的发生发展相联系。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不少石质或陶质的各式纺轮。据传柘城一带由于黄帝正妃嫘祖将纺织工艺推广,柘城早期的植桑养蚕派上用场,出现了较早的“丝织品”。

原始手工业在相当长时期内依附于采猎业或农业,最初由原始共同体集体经营,并且出现了一些地区性特点。到原始社会晚期,制玉、牙雕、冶金、快轮制陶业等,已是与农业相分离的独立手工业部门。这时专业的个体工匠也出现了。


二、图腾崇拜与朱襄氏部落的图腾“赤心木”

“图腾”一词源于印第安人鄂吉布瓦部落的方言“totem”的译音,其意为“亲属”、“标记”,即他自己亲族的化身或象征。在原始社会末期,每个部族几乎都有自己的图腾,而且各有不同。有的是动物,有的是植物或其他无生命物。氏族内往往把图腾作为祖先或者氏族的保护神来供奉、崇拜和祭祀。图腾,是原始社会人类的一种普遍信仰。

居住在古柘城的朱襄氏部族,他们所崇拜的图腾是一种植物——赤心木,即当时生长在柘城一带的“朱木”。

朱木,是原始社会末期生长在柘城一带的树种。《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盖山之国。有树,赤皮支干,青叶,名曰朱木。”据传,朱木是半阴的树木,过多的阳光反而会使其死亡。不管树干多粗,但树根却很纤细,因此其需水量很少,且生长缓慢,木质坚硬。在生长过程中,它会生存一千年,即便枯死,木质也不会轻易腐烂。有“生千年,死千年”的说法。

“朱”字是“合体指事”文字。古文字学家们解释说:古“朱”字是所谓“合体指事”文字,它兼有象形和指事的特点。从古老的甲骨文、金文我们也可清晰地看到,“朱”字由“木”和“一”两个构件组成。“木”像树木之形,“一”是一个指示性符号,原本写成“本”字形状,标在木中,象征树心。清代大文字学家段玉裁说得明白,朱是赤心木,所谓“赤心不可象,故以一识之”。就像“本”字的一指树下,“末”字的一指树上一样,“朱”字的一指树中。“朱”字,在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写作本或者米,小篆写作米。在现代汉语中,“朱”字的含义就是“红色”。在我国最古老的汉语字典《说文解字》中,对“朱”作了如下的描述:“朱,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原来,朱姓的“朱”字,它最原始的意义并非红色,而是指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树木。

远古史和图腾学的知识告诉我们,人类在童年时代盛行各种图腾崇拜,这些远古的先民们,往往以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氏族群体的神圣象征,并认为全体氏族成员都是这种图腾的后裔。最古老的朱姓的形成,也是这种图腾崇拜的结果。在采集农业的原始阶段,人类主要生活在森林地带。对这些赖以生存的树木植物,人类本能地产生出各种依恋、亲切、敬畏,甚至崇拜的情感和心理。朱襄氏氏族对他们周围的赤心木产生了这种神秘而深厚的特殊情感。他们把这种赤心木叫作朱木,并把它当作本氏族的神而崇拜,认为自己就是这种神圣的朱木的后裔。于是,朱木便成为这个氏族的族徽和图腾,这个氏族便把自己称为“朱”氏族,久而久之,这一习俗被本氏族代代相承,并得到了周围其他氏族的普遍认同。于是,作为后世一部分朱姓的血缘先祖——古老的朱氏族便形成了。古代的朱人不但把朱木当作氏族的图腾,把自己的氏族叫朱氏族,且往往将他们栖息、生活的地方也叫作“朱”或“朱方”。

最早的朱方在哪里?因史无明载,我们今天已无从查考。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最早的朱方,当在生长松柏类赤心木的我国北方。因此,最古老的朱氏族,也应当发源于中原和华北地区。当我们按照上古史的演进轨迹去探索朱氏族时,我们发现了文献所记的最早朱地是古朱襄氏所居的“朱”。《路史·后纪》记载:“朱襄氏都于朱。”这里的“朱”地,典籍又写作“株”,在今河南淮阳县境内,《续汉书·郡国志》因此有“陈有株邑,盖朱襄之地”的记载。而柘城在夏、商、周时期均归属陈国,加之县志记载,柘城古称“朱”无可置疑。古“朱”是朱姓的发源地,那至少应是古代朱人早期的迁徙地或栖息地。

在最早的文字材料甲骨文中也有“朱”地,如“卜宾……在朱”(后上一二·八)、“田朱”(遗一二)。这里的“田朱”即在朱地狩猎,朱为地名,当在河南境内离商都不远的地方,很可能就是上面的淮阳县古朱地。由此可见,远古“朱”人至商代仍有一部分居住在今河南境内。后世河南成为朱姓的一大郡望,很可能即与此有关。

大约在三皇五帝时代,北方和中原的朱人大批南迁江南,最后徙居、散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这些朱氏先民南迁之后,便把原在中原北方地区的地名“朱”也搬到了南方。但这时的朱地已不止是指称某个地名,而是泛指整个朱人所在的西南地区。这种观念不久便得到了周边氏族的认同,所以中国古代先人不但把我国西南方叫朱方,甚至把西南天空叫朱天。

朱人南迁之后,仍以“赤心木”为图腾神进行崇拜,但已不能寻见北方松柏类“赤心木”了。于是,朱人便以南方生长的赤色木取而代之,仍叫朱木,这就是《山海经》中所记西南地区的“朱木”。今天云贵地区朱姓较多,可能也与此有关。作为朱氏族图腾的神树——朱木,在今存的上古文献中仍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当然,图腾信仰与崇拜,源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因人们面对大自然的现象无法理解而产生。进入父系社会后,图腾崇拜依然延续。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特别是氏族部落组织的消亡,人们的意识亦早已大大超越一个氏族部落,所以图腾信仰也便随之消失。因此在夏、商、周三代立国之后,很难寻找他们原氏族图腾的踪迹。


相关推荐

主办:柘城文化广电旅游局      地址:商丘市柘城县未来大道102号     联系电话:0370-6022728

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