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柘城文旅云

夏朝“朱”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奴隶制度

发布时间:2022/1/19 15:04:22   来源: 联系我们果博东方有限公司客服电话15906919998(北京区)   作者:Admin   阅读:1
0

“朱”归属葛国(今宁陵)。葛国是夏朝时的诸侯国。在少康之后的数百年间,“朱”在葛伯国形成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局面。再者,当时较为先进的奴隶制正在生机勃勃的上升时期,农业生产得到发展。通过近代考古发掘,今豫东平原地区当时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为粟。使用的农业工具以木、石、骨质工具为主。木质农具主要是耒、耜,用于垦荒时翻土、挖掘沟渠等。当时用于伐木垦荒的工具是石斧、石锛,用于收割粮食的工具有石刀、石镰、骨刀、和蚌刀。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时令”。先秦文献中所谓“夏令”、“夏时”,就是夏人对一年十二月星相变化和四季变化与农事关系认识的结晶,对农业发展很有利。当时人们通过种植收获的粮食不仅足够吃一年,还能换回很多东南沿海稀有的海产。渔猎是当时农业的辅助。农业的发展又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夏代“朱”的手工业主要有冶铜铸器、制陶、木器漆、编织、制骨等几种。冶铜铸器始于距今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但其真正形成一条规模的手工业却是在夏代。在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的铜器有了多种器型和不同用途。其中生产工具较多,有铜锛、铜凿、铜刀、铜锥;作战武器有铜戈、铜戚、铜镞;酒器有铜爵;渔具有铜鱼钩;盛炊器有铜鼎;还有用途不明或做装饰品的圆形铜器等。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朱地商业的发展,因为这里距商国很近,商国国君亥发明了商业,时常到外地做商品交换,龟、贝作为原始货币在全国流通。《盐铁论•错币》曰:“夏以后玄贝,周以紫石,后世或以金钱、刀布。”商国的商业行为促进了“朱”的商业发展,当时贝比已经在朱广泛流通。关于这一点,远襄老君台遗址出土的“贝币”,足可得到证明。

夏代朱的经济发展是奴隶劳动的结果。“奴隶制是古代世界特有的一个剥削形式”(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和犯罪、负债之人。战俘变为劳动奴隶,虽可保住性命,却完全没有人身自由,并要为奴隶主做牛做马,创造各种财富。另外,朱地本身的自由民,或犯罪的人被贬为奴隶,或负债卖身为奴隶,或其他原因被罚为奴隶。王室贵族和奴隶主,役使大批奴隶从事农耕,同时用奴隶从事各种手工业作坊的劳动。


商族的崛起及商朝的建立


夏朝末年,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国王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夏朝开始走下坡路。到夏桀即位,他更暴虐无道,荒淫无耻,“赋敛无度,万民甚苦”。夏桀召集所属各部首领开会,准备发动讨伐其他部落的战争。可是,各部落对他离心离德,给商汤灭夏造成了有利时机。

商族兴起在黄河下游,相当于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商部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帝氏族公社时期。这个部落的始祖叫契。传说契的母亲简狄洗澡,发现玄鸟下了个蛋,吃了以后便怀孕生契。所以古代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黄河下游是一个洪水经常为患的地区,大禹治水时,契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于商(今商丘市南),赐姓子氏。


商族在早期经常迁徙居地,所以从契到汤,经过了十四代,八次迁徙。到成汤时才居于亳(今虞城县谷熟一带)。夏朝建立不久,商族臣服于夏,成为属国。商部落的畜牧业发展很快,据说商族的三世祖相土作乘马,七世祖王亥作服牛。就是驯养牛马,作为运输工具。王亥利用这些运输工具,运送货物到外地出售,从而发明商业,成为商业鼻祖。商部落传到十二世成汤当王的时候,已经很强盛,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都有很大进展,经济力量逐步超过了夏朝,已经由夏的属国演变为足以与之抗衡的对手。商汤便采取积极措施准备灭夏。他首先任用了伊尹和仲虺为左右相,提拔重用了出身地位低下而有才干的人,他出兵攻灭了葛、韦、顾、昆吾等夏朝属国。商汤越战越强,“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夏桀陷于孤立的境地。

公元前1766年,商汤正式兴兵伐夏,战前举行了誓师,揭露夏桀破坏生产、残酷盘剥压迫民众的罪行。申明自己秉承天意征伐夏桀,拯民于水火之中。商汤联合各方国的军队,采取战略大迂回,绕道到夏都以西,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突袭夏都。夏桀仓促应战,西出拒汤,同商汤军队在鸣条(今洛阳附近)一带展开战略决战。在决战中,商汤军队奋勇作战,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夏桀败退归依于属国三朡(今山东定陶东一带)。商汤发扬速战速决、连续作战的作风,乘胜追击,攻灭了三朡。夏桀穷途末路,率残部仓皇逃奔南巢(今安徽寿县南)后,被商军追上俘获,放逐在这里,不久病死于此地。夏王朝宣告灭亡。商汤回师南亳(今虞城县谷熟),召开了众多诸侯参加的“景亳之命”大会,得到3000诸侯的拥护,取得了天下之主的地位。就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建立起来。 

商灭夏后,成为黄河流域的主要统治者,势力发展很快。尤其是前期政治状况较好,社会也比较稳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发展。标志这一文明的,是甲骨文字的相当成熟和青铜冶炼技术的相当进步。历时600余年后商朝灭亡,时间约在公元前11世纪。在商朝,柘城一带仍称“朱”。


商朝时期“朱”地的经济文化发展

       

商人从一开始就是以农业为主的部落,商汤曾派亳人帮助葛人种地。当时朱归属葛国。甲骨卜辞中多次见到“其受年”(能获得丰收吗)的问语,反映商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殷商时期的人们已经掌握了猪的阉割技术,开始了人工养淡水鱼。手工业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细,规模巨,产量大,种类多,工艺水平高。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发展到高峰,成为商代文明的象征。商朝人已经发明了原始的瓷器,洁白细腻的白陶颇具水平,造型逼真。同时掌握了玉石雕刻,刻工精细的玉石器表现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艺。丝织物有平纹的纨,绞纱组织的纱罗和千纹绉纱的縠,已经掌握了提花技术。

商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牵着牛车和乘船从事长途贩运的商贾。到商代后期,都邑里出现了专门从事各种交易的商贩。至少从商代起,中国音乐就有了可信的历史。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农、牧、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冶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了。从事音乐专业工作的,主要有“巫”、音乐奴隶和“瞽”三种人。有关商朝的民间音乐的材料很少,《周易•归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据载这些民歌也在朱地流传。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4672字,学者认识的已有1072字。甲骨文因刻写材料坚硬,故字体为方形。而同时的金文,因系铸造,故字体为圆形。

商代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规定366天为一个周期,并用年终置闰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录。

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万”的数字,明确的十进制,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计算能力。光学知识在很早就得到应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镜,能在较小的镜面上照出整个人面。

商殷时期朱地每一个公社成员只有通过其所属的公社,才能领得自己的份地。正因为份地所有权在法律上属于国王,所以每一个公社农民的剩余劳动也就属于这个最高统一体。由于公社所有制一般分为“公田”和“私田”,所以在这种公社中,公社农民的剩余劳动是以耕种“公田”的形式而出现的。《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的“惟助为有公田”、“同养公田”的“公田”,是由原始公社中的“共有地”演变而来,“同养公田”就是说公社的“公田”由公社农民来集体耕种。

“公田”上的收获物就作为交给奴隶主贵族的一种赋税。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殷人七十而助”(《孟子•滕文公上》)的“助法”。这种助法,按照孟子的看法,就是画地面为“井”字形,分为九区;八区分配于八家之民,称“私田”;其中之一区,八家合力耕作,谓之“公田”。所以,孟子说:“助者,藉也”(《孟子•滕文公上》)。我国古代文献中的“藉”字应作“耤”,后来误作“籍”。“耤”即“借”字,“耤”(强迫)公社农民的力量来为自己耕种叫作“耤”。该字有“耒”偏旁,表示其与农事有关。所以赵岐《孟子注》云:“藉,借也,借民力而耕公田谓之也。”郑玄注《礼记•王制》中的“公田藉而不税”时也说:“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公田,美恶取于此,不税民之所自治也。”


商朝时代的宗教发展不能忽视。祭天祀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史前时期的考古中曾一再发现这类遗存。随着农业的出现,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而产生对天崇拜。这种崇拜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种。而祖先崇拜又叫灵魂崇拜。它源自对先人怀念,把梦中的情景理解为先人的灵魂作祟而产生。人们祭祀祖先,为的是求得先人的保佑。商代宗教信仰的发展,从柘城县孟庄遗址中也得到了佐证。

从夏代开始的家天下局面,使原始宗教的内容发生很大变化。由于帝王是世上最高的统治者,为了维护他的统治,就把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结合起来,创造了天或上帝这样的至上神。从文献中可以知道商代有“天”这个神,1899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的商代甲骨文,把湮埋了3000余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并让人们识读。甲骨文的发现,使商代的存在无可争议,并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安阳殷墟出土的十五万片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社会中发生的许多事情。经过几代人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它所包藏的丰富内容,为研究商代历史开拓了重要的途径。甲骨文中则有“帝”或“上帝”。所以商汤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号,鼓动军士和同盟者去执行上帝的意志,奋勇讨伐。但天上的上帝与地上的下帝(商王)是相对的。为了执行上帝的意志,下帝通过巫与上帝沟通。商王在祭祀祖先时,用五种祀典,对上甲以后的祖先轮番地、周而复始地进行。安阳殷墟王陵区的祭祀场中发现了上千个祭祀坑,武丁时一次使用人牲达数百人。这种情况反映了商王对祖先崇拜的重视,因为上帝既是至上神,又是宗祖神。


相关推荐

主办:柘城文化广电旅游局      地址:商丘市柘城县未来大道102号     联系电话:0370-6022728

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