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柘城文旅云

周朝时期的株野

发布时间:2022/1/24 16:14:26   来源: 联系我们果博东方有限公司客服电话15906919998(北京区)   作者:Admin   阅读:0
0

在距今3100年前,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东亚季风格局发生变化,西北季风势力大大增强。朱地一带从此进入一个相对干旱的时期,同时气温也变得相对炎热。大概就是这个时期,生长在朱地的一种特殊树种“朱木”慢慢失去其生长的环境而变为稀有树种,直至消亡。从西周开始,柘城一带归属陈国,更名为“株野”。“株野”之称,大概来源于“朱木”,尽管“朱木”开始消亡。

西周灭商,历来被正统思想认为是臣子起兵反叛。因此在西周早期,西周伯为安抚民心采取了一系列收买人心的措施。其中对商丘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封微子启于商地,为公爵,商丘成了周朝的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史称宋国。此外,当时的胡襄是虞舜后裔陈胡公居住地。史载:陈胡公,妫姓,有虞氏,名满,字少汤,是舜帝的三十三世孙,祖籍柘城胡襄。商朝末年,舜帝的第三十二代孙虞阏父(又称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的制陶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在追封先贤遗民时,把长女大姬嫁给虞阏父的儿子妫满,以备三恪,奉祀虞舜,封于陈地,国号为陈,侯爵,建都于宛丘(今淮阳),史称“胡公满”或“陈胡公”(《国语》作“虞胡公”),为胡氏与陈氏的得姓始祖。此后,妫满将胡襄城传给长子犀侯,称胡襄王;远襄城封给次子皋羊,封号远襄王,以防御北方的宋国。据传远襄王酷爱奇花异草,在庭院前后广植花木。每当雨后天晴之时,百花斗艳,芳香四溢,引来蜂蝶翩翩起舞,煞是好看。每当此时,远襄王即邀朋请友,来此赏花,远襄之名便由此而来。清人窦玉奎曾有诗云:“兴来何处觅芬芳,景物清悠说远襄。最是雨后晴色好,风吹十里百花香。”“远襄晴岚”为柘城古代“八景”之一。

关于胡襄城老龙堌堆,史文有载“周西伯十三年夏四月封舜的后代胡公满于此,筑胡襄城。”说明胡公满当初曾分封于胡襄城。可是,胡襄镇老龙堌堆村的高岗,是不是胡襄墓呢?清康熙《柘城县志》:“胡襄墓,在城东北三十里,即懊恼冢也。”而老龙堌堆村正处于柘城县城东北15公里处。柘城当地多数人认为此高岗为陈胡公满之墓。然而今淮阳有胡公铁墓,位于淮阳龙湖东南的南坛湖畔。柘城又何来陈胡公墓?村民李云才称,当地老百姓又称这个高岗为懊恼堌堆,称上面建的寺院为懊恼堌堆寺,曾出土石碑。清光绪《柘城县志》载:“而士人以襄为厢,又名其墓曰‘懊恼’,殆无可考。”公元前534年11月,陈国灭亡。其间,妫吴带领族人逃难至远离国都的陈国属地胡襄城,寄居在族人家中。后楚平王立,求与诸侯和,于公元前529年立妫吴为陈国君主,陈国复国,他将公元前533年定为元年,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33年至公元前506年,共28年。陈惠公去世后,按照他的遗愿,归葬于曾经避难的胡襄城。其墓冢当在胡襄附近。由此可见,当年胡公满被封为陈国国君后并未在胡襄城建都,而是把陈国都城建于淮阳,该墓“当是陈惠公妫吴墓”

以上论证可知,当时的株野当为胡襄公或远襄公管辖。其他各地,也都分封于亲属、功臣等为四方诸侯,这是西周伯为巩固奴隶主政权所采取的一种措施。诸侯有向天子纳贡、随从作战、定期朝见等义务。据有关史料记载,西周分封的方式为“列侯分封”,即所谓“列爵惟五,分土为三”。即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分封公侯方百里,伯方七十里,子、男方五十里(见《礼记•王制》)。不具有爵位者封地最小,可能是三十里。这些受册封的诸侯王,又在各自的封国内,将土地(连同居民)分封给卿大夫,其封地为“采”或“邑”,统称“采邑”。西周开国的层层分封制度简称“分封制”。这不仅对株野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深远影响,并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和列强称霸,还为后世封建王朝分封王族兄弟和开国功臣与帝王“分享天下”开了先例。西周的分封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西周时代的土地归奴隶主或贵族所有,大批奴隶实行田间集体劳动。个体奴隶无家室者为“鬲”,有家室者称“臣”,女性奴隶为“妾”。他们都生活在邑、里、社等农村基层组织中,社会地位卑贱,生活极为困苦,劳动工具简陋,劳动强度很大,所以生产的热情也很低。西周时,株野的奴隶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继续实行井田制,主要粮食作物为粟、黍、稻、稷、菽。世代务农积累起来的经验,视土质、水质、气候的不同,可以因地制宜种植不同的作物,已为人们所熟知。耕作方法与夏代相比也有很大不同,夏代朱地的土地一分为二,一耕一休,俗称“二圃田”;商代时视土地不同一分为三,即一部分休耕,一部分继续种植,一部分休耕后复耕为新田。保证了地力恢复和充分利用,增加了作物产量。

东周时期株野的经济文化发展

武王克商,商朝的农业奴隶成为周朝的农奴。农奴与奴隶同样受残酷的阶级压迫,同样在政治上毫无权利。不过,农奴既有自己的私有经济,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就有可能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周本原为西方小国,因为生产力进步,战胜了大国商。克商以后,周大小贵族带着家属、奴仆和数量不多的庶人到受封地区建立诸侯国,封地内原有的居民,都作了周贵族的臣民。凡是周朝所封诸侯国,都实行一种新制度,这就是以力役地租为内容的宗族制度。为此,株野居民除原住户外,又增添了远襄王带来的部分奴隶。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时期合称东周时期;西周与东周的分界线为“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东周又可分为两大阶段。其中前一阶段称“春秋时代”,一般界定为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至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后一阶段称“战国时代”,一般界定为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

到了东周时期,因宗族兼并,出现大国、强宗,过去在土地面积较小、庶民人数较少的情况下可以行使的公田制,不能适合战争频繁、军费巨大的新局面。因此在战国时期,株野居民废除公田制,改为按亩收税的税亩制。税亩制施行以后,领主可不问有田者所耕土田面积的大小,也不问有田者为何种人,只是向有田者按亩数收税。这样,私田随着公田的废除,失去了私田的意义,农村允许公开兼并,有人占田多,有人失耕地,贫富的分化加剧了。这种体制的逐渐形成,在战国末期出现了地主阶级,有田农夫和失地少地的农夫逐渐形成为农民阶级。这种巨大的变化,因铁制农业工具的使用而愈益加速。有了铁制农具,田野耕作与荒地开辟都获得前所未有的便利,东周生产力比西周提高了。

东周时期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在诸侯国间的广泛发展。郭沫若说:代表周朝文化的青铜器,西周多是王室及王臣之器,诸侯国别之器极其罕见;到了东周则王室王臣之器匿迹,而诸侯国别之器极其盛行。特别是春秋中叶以至战国末年,一切器物都变得精巧玲珑了。体质轻便,形式新鲜,花纹工细,铭辞多韵文,字体多花纹,草率的陋习完全革掉,而原始的风味也完全扬弃了。春秋中叶以后,正是土地制度改变、农业生产力向上的时候,封建统治者有可能大量聚敛,供自己浪费享受,因而促成了手工业技术上的进步。

商业上货物交换,需要货币。西周有铜贝、铜寽即《吕刑篇》所称的“锾”(huán),东周又有铜钱(像农器形)或铜刀(像刀形)。但据《左传》所记,春秋时诸侯卿大夫用璧玉帛锦等贵重物或其他器物互相交易,似不用钱。民间小交易当是用粟米布丝等实物,也很少用贝、寽、钱、刀。《墨子•号令篇》说人民守城有功,女子赐钱五千,老小赐钱一千。战国时金(铜)制货币大行,民间却仍有实物交易。货币的逐步发展,反映出农业、手工业、商业的逐步发展,东周则是这个发展的开始。从远襄镇老君台出土的贝币看,当时“朱”地代贝币已经流行。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 


相关推荐

主办:柘城文化广电旅游局      地址:商丘市柘城县未来大道102号     联系电话:0370-6022728

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