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柘城文旅云

泓水之战及其历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2/2/10 10:53:48   来源: 联系我们果博东方有限公司客服电话15906919998(北京区)   作者:Admin   阅读:0
0

泓水之战是春秋时期(公元前638年)发生在柘城北部的一场著名战役。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去世后,各国诸侯顿时失去了一匡天下的领导人,成为一片散沙。齐国因内乱而中衰,晋、秦也有各自的苦衷,暂时无力过问中原。这样,长期以来受齐桓公遏制的南方强国——楚国,就企图乘机进入中原,攫取霸权。楚国的北进,引起中原诸小国的忐忑不安,于是一贯自我标榜仁义的宋襄公,便想凭借宋为公国、爵位最尊的地位以及领导诸侯平定齐乱的余威,出面领导诸侯抗衡楚国,继承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并进而伺机恢复殷商的故业。可是在当时,宋国的国力远远不敌楚国。宋襄公这种不自量力的做法,造成宋、楚间矛盾的高度激化。楚国对当年的齐桓公是无可奈何的,但对付宋襄公却是游刃有余。所以它处心积虑要教训宋襄公,最终导致泓水之战爆发。


泓水之战作战图

 

宋襄公雄心勃勃争当盟主,但毕竟国力有限,只能单纯模仿齐桓公的做法,以“仁义”为政治号召,召集诸侯举行盟会,藉以抬高声望。可是他的这套把戏不仅遭到诸多小国的冷遇,更受到楚国君臣的算计。在盂地(睢县西北)盟会上,宋襄公拒绝事前公子目夷提出的多带兵车,以防不测的建议,轻车简从前往,结果为“不讲信义”的楚成王手下的军队活捉了起来。


楚军押着宋襄公乘势攻打宋都商丘,幸亏太宰子鱼率领宋国的军民进行顽强的抵抗,才抑制了楚军的攻势,使其围攻宋都数月而未能得逞。后来,在鲁僖公的调停之下,楚成王才将宋襄公释放回国。宋襄公遭此奇耻大辱,愤愤难平。他既痛恨楚成王的不守信义,更愤慨其他诸侯国见风使舵,背宋亲楚。他自知军力不敌楚国,不敢兴兵雪恨,而是把矛头指向臣服于楚国的郑国,决定兴师讨伐,挽回自己曾为楚国囚俘的面子。大司马公孙固和公子目夷(宋襄公的庶兄)都认为攻打郑国会引起楚国出兵干涉,劝阻宋襄公不要伐郑。可宋襄公振振有词:“如果上天不嫌弃我,殷商故业是可以得到复兴的。”执意伐郑。郑文公闻宋师大举来攻,立即求救于楚。楚成王果然迅速起兵伐宋救郑。宋襄公得到这个消息,才知道事态严重,不得已被迫从郑国撤军。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十月底,宋军返抵宋境。

这时楚军犹在陈国境内向宋国挺进途中。宋襄公为阻击楚军于边境地区,屯军泓水(今远襄北)以北,以等待楚军的到来。十一月初一,楚军进至泓水南岸,并开始渡河,这时宋军已布列好阵势。右司马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彼众我寡,可半渡而击”,襄公拒不同意,说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楚军渡河后开始列阵时,公孙固又请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混乱、立足未稳之际发起进攻,襄公又不允许,说:“不鼓不成列”,直待楚军列阵完毕后方下令进攻。由于楚军实力强大,经激战后,宋军大败。宋襄公亲军全部被歼,襄公自身亦受重伤。战后国人皆怨襄公指挥不当,而襄公并未认识自己的错误,向臣民辩解说:“古之为军”,“临大事不忘大礼”,仁人义士不伤害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兵,不阻敌于险以取胜,不攻击未列阵的敌军等等,认为自己遵守古训行事并无不当。泓水之战就这样以楚胜宋败降下帷幕。次年五月,襄公伤重而死,宋的霸业也随之消失。

泓水之战规模虽不很大,但是在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史上却具有一定的意义。它标志着商周以来以“成列而鼓”为主要特色的“礼义之兵”行将寿终正寝,新型的以“诡诈奇谋”为主导的作战方式正在崛起。所谓的“礼义之兵”,就是作战方式上“重偏战而贱诈战”,“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它是陈旧的密集大方阵作战的必然要求,但是在这时,由于武器装备的日趋精良,车阵战法的不断发展,它已开始不适应战争实践的需要,逐渐走向没落。宋襄公无视这一情况的变化,拘泥于“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等旧兵法教条,遭致悲惨的失败,实在是不可避免的。这正如《淮南子》所说的那样:“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

泓水之战中,尽管兵力对比宋军处于相对的劣势,但如果宋军能凭恃占有泓水之险这一先机,采用“半渡而击”,先发制人,是有可能以少击众,打败楚军的。遗憾的是,宋襄公奉行“蠢猪式的仁义”(毛泽东语),既不注重实力,又缺乏必要的指挥才能,最终覆军伤股,为天下笑。

宋国臣僚中并非都像宋襄公这般迂腐。公孙固等人的头脑就很清醒。他们关于乘楚军半渡泓水而击的方略和乘楚军“济而未成列而击”的建议,体现了“兵者,诡道”、“攻其无备”的作战思想,从而为后世兵家所借鉴。如孙子就把“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定为“处水上之军”的重要原则之一。历史上以“半渡击”取胜的事例更是比比皆是,柏举之战中夫概清发水半渡击之,大败楚军就是典型一例。

泓水之战的结果使得宋国从此一蹶不振,楚国势力进一步向中原扩展,春秋争霸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

 

宋郑大棘之战

大棘之战旧址位于安平镇大毛村。大棘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07年,郑国和楚国结盟之后为了争夺中原霸权,同宋国在大棘(今安平镇西南一带)展开一场著名的战争。这场战争的旧址,即在今大毛村一带。此地靠近涡河,地势低洼,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该区域内有战国墓群、楚太子墓和伍员钓鱼台遗址。1975年商丘市文物管理部门在此发掘了12个战国墓葬,出土115件兵器及青铜制品,结合县志记载这里很可能就是大棘之战古战场遗址。据《左传》载:春秋战国时的鲁宣公二年(公元前607年)春天,郑公子归生在楚国接到军令,合力攻打宋国,宋国派大将华元、乐吕出征迎敌。临战前,华元杀羊犒劳士兵,而他的赶战车的车夫羊斟却不在犒劳之列。作战时,羊斟赶着战车投降郑国。宋国士兵狂狡与郑国人交战,郑国兵跌入井内,狂狡把戟柄插入井内让郑国兵出来,结果狂狡反而被郑国兵俘去了,大棘激战的结果以宋军惨败而告终。华元被郑国俘虏囚禁,乐吕被杀。郑国缴获战车460辆,俘虏士兵250人,杀死100人,割掉宋国士兵左耳100个。大棘之战是宋国继泓水之战后,没有认真吸取失败教训,仍然因循固守旧制军规,任用平庸无才的将领,赏罚不明,滥施仁义,违背战争之道,导致惨败的又一战例。


关于大毛遗址,从出土文物看,这里一定是一处战国时期的古战场,但未必是大棘之战。其原因有三:一是地理位置不对。我们知道,在春秋时期,柘城归属陈国。当时陈国为楚所灭,柘城随着陈国的灭亡而归属楚国。公元前638年11月,宋、楚两国发生了著名的泓水之战,而泓水之战的古战场在今远襄镇北侧的小沙河附近,这里是宋、楚两国的交界,而大毛村深入两国交界的西南30公里。二是宋国不可能出兵在别国领土内被动应战。春秋后期,虽然宋襄公一心想称霸诸侯做盟主,但从国力来讲,宋国在当时是弱国。无论从各个方面,其国力都难与楚国相比。而大棘之战发生在泓水之战后30年,大棘之战虽然是郑国与宋国之间发生的战争,但楚国与郑国是盟国,是郑国的坚强后盾,宋国人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他们怎么可能深入到敌国的国境,去打一场没有必胜把握的战役呢?三是宋郑大棘之战应该在宋、郑两国交界处。试想,郑国当时是挑衅国,而宋国是出于应战。宋国人不一定让郑国军队深入腹地才应战,因此,大棘之战的准确位置应在宋、郑、魏三国交界处。据清宣统三年的《宁陵县志》记载:大棘“在今宁陵县西南四十里处的己吾城附近。春秋时期,大棘城,属宋地。”而据《后汉书》记载:“己吾,有大棘乡。有首乡。”大棘乃己吾县所辖之乡,有大棘城。《史记》中也记载:“大棘在宁陵县西南七十里。”

 

孔子周游列国途径株野,派子路问津

子路问津的故事发生在是春秋时期(公元前492年)。据载,孔子率弟子门人周游列国,从宋国(今商丘)去郑国(今新郑)途径株野,在刘家沟被河流所阻。刘家沟是历史上的黄河的支流,经过多次改道变迁,今在洮河近处,即胡襄镇刘户村西。孔子一行数人见河水滔滔,不知渡津在何处。子路前去问路,见一老者身背鱼篓、手提长叉前行,只听那老者且行且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浊我足!”子路上前施礼问讯,那老者不理睬,竟唱着歌走了。

子路转过一处地方,见那老者正给另一位年岁稍小的大汉并肩拉犁耕地,就又上前施礼问路。那大汉直起腰来说:“鲁国的孔老夫子号称圣人,他自己应该知道渡口之所在,何必问我等农夫!”子路又向那老者施礼问讯,老翁说“乱世哄哄,已遍天下,何人能够治平?”说罢,二人埋头犁地,不再与子路说话。此二人即是春秋时期的避乱隐士长沮和桀溺。今在柘城故城北有二丘,即是长沮、桀溺之墓。相传城北有二人耕种隐居处。孔子听了子路的汇报,叹道:“鸟兽不可与同群,若不同人群相处,又与何相处呢?倘若天下有道,我又何必率弟子四处奔波以救众苦呢?”说罢,只好率弟子沿着河堤向南行至胡襄北处有小桥过了河。


相关推荐

主办:柘城文化广电旅游局      地址:商丘市柘城县未来大道102号     联系电话:0370-6022728

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