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柘城文旅云

济渎池的老乡往这看!

发布时间:2022/2/21 10:26:12   来源: 联系我们果博东方有限公司客服电话15906919998(北京区)   作者:Admin   阅读:2
0

柘城地名故事

济渎池属柘城县岗王乡,西北隅有一座桥横跨惠济河。

惠济河古称睢水,亦称睢水故道。自中牟北由贾鲁河分支东南,流经开封、陈留、杞县、睢县、柘城,至鹿邑汇入莨荡渠(今涡河)。元代黄河数十次决口涉及睢县、柘城,以至睢流断塞,河道变迁。在乾隆四至六年(1739年-1741年)间,河水畅流,普济众生,赐名惠济。

在此以前,睢水故道,几乎成为废河,多为泽沟水注。在此废渠旁(今济渎池处)有一津渡,边有洼坑。时年大旱,数月无雨,庄稼枯萎,民心如焚。邻村人到此沼泽处

觅水浇田,深挖数尺后,伏流忽破,泉水涌出,水柱过人。瞬间汪汪流水,溢满河沟。恰好,半夜忽然风雷大作,大雨滂沱,久旱逢雨,万民欢腾。据说,此地下河能通百川大海,能致云雨于千里,能使万物复苏获生。显然这是夸大事实,以讹传讹,勿信。从此小池名声,传到百里以外。睢水小渠,古谓之渎,旁有水洼,古谓之池,下有伏流,古谓之济,池名曰:济渎。明朝初年王纲从柘城北马力坡(此村已无)迁此建村,以池名为村名。村址在济渎池北。

宋朝初期,每逢旱年,上至州县官吏,下至黎民百姓,烧香求雨,顶礼膜拜,无不聚集于济渎池。县令命役夫挖池数尺,“祷雨辄应”。挖池求雨,一时风靡鼎盛。大约到了宋朝中期,池旁建庙。乾隆五十四年(1790年)重修庙院,占地3亩,近百棵柏树,苍翠挺拔,九间大殿里神佛偶像林立。廊房数间,蓝砖绿瓦,还有戏楼、阁楼,上刻飞禽走兽,花纹精巧,活灵活现,雕凿艺术实在精美。庙宇1942年被扒毁。旧社会贫困愚昧,天灾、匪患连绵不断。百姓年年求神,事事烧香,到头来还是饿殍遍地,死尸横野,庙旁常有狗撕扯着无人掩埋的尸体,刹内钟声凄凉,村里啼饥号寒。

人民解脱麻木迷信、挣脱锁链走向光明、主宰自己命运的时刻终于到了。1938年4月,共产党员周可夫、伊志异同豫东各县农民抗日运动指导员二十多人和柘城的李健、王飞霄等同志在济渎池庙院里的大殿里开会,决定与伪专员李正韬要枪抗日。大家推选周可夫、李健为发言人。第二天,他们二十余人,高唱着“工农兵学商,

一起来救亡,拿起我们的武器刀枪”等革命歌曲,由济渎池涌向李正韬的住处,济渎池燃起了抗日的星火。1940年中共柘城县第一党支部在此成立。革命的风雨滋润了这块沃土,济渎池的土壤里埋下了红色的种子。

1946年6月,根据冀鲁豫区党委城工部、政治部首长王幼平、王乐亭的指示,王飞霄、陈子良在济渎池建立了“豫东对敌工作委员会”,王飞霄任工委书记,陈子良、王文勃、邵培玉为委员,工委会办公地址设在济渎池。工委会为配合革命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第二次围剿,配合晋冀鲁豫部队由防御转入进攻以及解放柘城作出了重大贡献。

济渎池是柘城一块红色的土地,这里有革命者的足迹,有侵略者的弹片和尸体,还有烈士的鲜血和纪念碑。豫皖苏军区第一军分区二支队文书李平(女)烈士的纪念碑醒然挺立在这块土地上,烈士的英名永垂不朽。


相关推荐

主办:柘城文化广电旅游局      地址:商丘市柘城县未来大道102号     联系电话:0370-6022728

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