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柘城文旅云

秦汉时期的柘城

发布时间:2022/2/24 9:14:21   来源: 联系我们果博东方有限公司客服电话15906919998(北京区)   作者:Admin   阅读:0
0

秦汉时期的柘县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郡县制治理国家,为柘城立县之始。朱襄古城以邑有柘沟而设“柘县”,柘城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西汉时期,尤其是“文景之治”时期,柘县经济有了较快发展,柘丝成为汉朝王室贡品,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等也都得到较大发展,形成柘县经济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秦朝实行郡县制设立柘县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国最终灭亡关东的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战乱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秦朝废除了诸侯分封制,以“郡县制”治理国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在这次社会制度变革中,株野始设“柘县”,从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秦朝郡县制

秦朝建立伊始,秦始皇君臣围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哪种地方行政制度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丞相王绾主张将秦始皇的儿子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身为廷尉的李斯认为分封制是周朝诸侯混战的根源,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在郡县制底下,共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相当于省长)、尉(相当于防区司令)和监(相当于监察专员)各一。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县下设乡,乡下由亭、里组成。县的最高长官为县令或县长。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万户以下的县称长。县以下的乡官,“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乡老、有秩、蔷夫、游徼。三老掌教化。蔷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循禁贼盗。(《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上》)”亭有亭长,里有里正。里之下还有以十户编成的什和五户编成的伍,什、伍是秦朝进行统治和剥削的最基层组织。

在首设的秦朝天下三十六郡中,柘县归属梁郡(今开封)。《寰宇记》云:“以邑有柘沟因名。”即以城内有一条柘沟而命名为“柘县”。柘沟是城内的一条从西北流向东南的水沟,水沟两岸长满柘树。后来柘树慢慢绝迹,栽上垂柳,成为柘城古代的一处风景名胜——柘沟春水。

秦朝对柘县的统治

秦朝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严密的封建统治机构,以巩固自己的统治。秦朝严刑峻法,加之横征暴敛,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在古柘县表现十分明显。一方面,是国家与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农民之间的矛盾。秦朝统一六国后,“今黔首自实田”,承认小农和地主占有土地的合法性,确立了封建经济制度。当时的阶级构成,有地主、小农,还存在着没有土地的雇佣农。小农的经济状况是,拥有少量土地,可以维持低水平的生活,但要负担繁重的赋役。雇农受地主的剥削很重,对现状强烈不满,具有较强的反抗精神。地主阶级占有较多土地,靠雇佣或出租土地剥削农民而生活。工商业主则靠雇佣破产的农民从事工商业。

秦始皇画像

秦朝兴建规模宏大的阿房宫和豪华的骊山陵墓、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用兵等,动用民夫刑徒多达150万人。同时要向人民征发无休止的徭役,索取沉重的赋税。秦朝的租税包括按土地征收的田租、稿税。“一夫百亩”,缴纳租谷15石,刍稿5石。军赋称口赋,每人约120钱。此外,还有临时征调的杂赋。柘县农民每年要缴纳数量比前代多一、二十倍的田租和口赋,当时的人们称这种横征暴敛为“头会箕敛”。不仅如此,农民还要向官府转输粮草,戍守边防。戍边和徭役给柘县人民带来极大的苦难,所谓“戍者死于边,输者僨于道”(《汉书》卷四十九《晁错传》),就是这种情景的写照。

秦朝的法律极为繁杂严酷。秦律几乎对人民生活的一举一动均作出了明文规定和限制,甚至治罪。如“步过六尺者,有罚”,“妄言者无类”,“敢有挟书者,族”等。秦朝刑法包括死刑、肉刑、罚作、迁徙和赎刑。死刑有斩、戮、磔(车裂、肢解)、枭首(斩首并悬首于木)、弃市(在市井当众处死)以及生埋(坑杀)、赐死或夷族(灭族)等;肉刑有黥刑(刺面涂黑)、劓(割鼻)、宫刑(男子割势,女子幽闭)、刖刑(断足)、苔刑(棒打)等。刑罚极重,如“五人盗,赃一钱以上,斩左趾,有(又)黥以为城旦”;“或盗采人桑叶,赃不盈一钱,可论?訾繇三旬”(《睡虎地秦墓竹简》。秦朝的严刑苛法,限制了人民的自由生活,百姓动辄得咎,形成了“赭衣塞路,囫囵成市”的局面(《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秦朝的残暴统治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


相关推荐

主办:柘城文化广电旅游局      地址:商丘市柘城县未来大道102号     联系电话:0370-6022728

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