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柘城文旅云

​宋金元时期的柘城

发布时间:2022/5/25 10:27:11   来源: 联系我们果博东方有限公司客服电话15906919998(北京区)   作者:Admin   阅读:0
0

宋金元时期,赵匡胤建立北宋,柘城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尤其是宋真宗的御驾东巡,使老王集王酒成为贡酒。金兵入主中原后,柘城在整个南宋时期归金朝统辖,金朝一连扶植多名傀儡皇帝,均是奢侈淫逸,横征暴敛之徒,造成了社会制度的不稳定,阻碍了柘城经济文化的发展。后来又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蒙古灭金战争,对农业生产的破坏极其严重。忽必烈建立元朝后重视农业生产,使柘城的经济重新得到恢复。但元朝后期随着农民起义的爆发,柘城一带战乱频仍,加之黄河水患频发,柘城人民依然灾难深重。
第一节宋、金时期的柘城

一、北宋时期柘城地方割据政权的演变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庙号太祖。后周时期,赵匡胤因战功卓著,成为后周世宗的左膀右臂。世宗死后传位于幼子柴宗训继位恭帝。赵匡胤有了称帝的野心。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春节,赵匡胤的党羽制造辽国进攻的假情报,当时的宰相范质急令赵匡胤率军北上御敌。正月初三,赵匡胤抵达陈桥驿,当日夜里他酣睡之时,被手下军队黄袍加身,山呼万岁,拥为天子,史称“陈桥兵变”。后周官僚得知后已知无力回天,只得面对现实。周恭帝被迫逊位。赵匡胤登基成为宋太祖,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汴京(今开封市),史称北宋。

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北宋的地方政府分路、州、县、乡四级。宋太宗淳化(公元990~994年)年间,宋朝参照唐朝行政区划模式,分天下为10道。太宗至道年间(995~997年)改为15路,后来又不断调整。至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达到23路,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3)增至26路。
  在宋朝统治时期,宋州是一个特殊的地方。赵匡胤在任后周大将的时期曾在宋州任归德节度使,他认为宋州是他发迹的地方。因此,他建国后才以宋为号,并且他声称是顺应了天命。于是,宋真宗在景德年间(1004~1007年)改宋州为应天府,而且定宋州为次京,柘城、宁陵、楚丘、下邑、谷熟、虞城等县并为次畿。北宋初建时,柘城县归属西京路宋州(今睢阳)管辖。宋徽宗宣和二年(1124年)改属拱州(今睢县),县名仍为柘城县。
  金兵入侵中原后,柘城县在整个南宋时期均为大金统治,隶属南京路(今开封),归属睢州(今睢县)管辖,名柘城县。
  北宋时期,各县设知县或县令,还有丞、主簿、尉等。宋初设判县事,为一县之长。县级长官知县、县尉等皆由朝廷直接任命。知县或县令主管一县民政、司法、财政,如有驻军则兼兵马都监或监押。宋仁宗初,始置县丞,以选人充任。后以京、朝官充县丞者,称知县丞。县丞为县的副长官。主簿主管本县出纳官物,销注簿书。县尉的职位在主簿之下,俸禄相同,主管阅习弓手,维持治安,后命兼巡捉私茶、盐、矾等。
  县下设镇、乡,同现在一样属于同一等级,没有隶属关系,均直接隶属于县。镇设监镇官,由州县官举荐,朝廷任命。乡级基层政权的里正、户长、乡书手属吏职,不食官禄,多由县衙招募,或为乡户轮流当差。里正、户长、乡书手的主要职责是督催赋役,其中尤以乡书手权利最大。乡书手一乡配置一人,掌管一乡户口版籍、编制税徭薄账、推收税租、摊派差役等。县衙的财政职能主要依赖乡书手得以实现。乡村居民属乡户。而镇居民同州县城市居民一样,是“坊郭户”,他们所承担的税役按市民对待。
  二、石守信押运粮草夜宿观音寺
北宋初年,赵匡胤部将石守信奉命从南方押运粮草,在返还京城途中经过柘城县林堂,突起北风,强降暴雨,粮车无法北上,只好停在林堂观音寺避难。观音寺是五代时期修建的一座寺院,占地48亩,建筑有观音大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大雄宝殿三间,宝殿前东、西厢房各六间,庭院内两侧有钟鼓亭,前有山门三间。院内外松柏林立,常年香客集聚,是方圆百余里之内规模较大的寺院之一。石守信住进寺院后,原以为暴雨下一阵就会停止,不料暴雨过后转中雨一直下个不停。而石守信奉旨期限在即,心里万分着急,无奈在观音像前焚香许愿,言称若次日天晴,让他及早抵达京城,他将重修观音寺。次日果然应验,石守信如期回京城,获皇上嘉奖厚封,于是便返回林堂观音寺兴修扩建。
  观音寺位于惠济乡窦楼村委会林堂村西侧,现存为清代末期建筑。寺院为台上建筑,面阔三间,长9.6米,进深一间,前后宽5米,有出厦,檐下有明柱,青砖叠砌墙,硬山顶,青色布瓦房顶,砖雕大脊,双排青色布瓦反扣饰山脊。前墙中立一对扇门,门上额有格棱饰透窗,门两侧对称饰格棱窗,内为两架梁,檩椽结构,檩下有枋,八砖覆顶。

2011年4月,林堂观音寺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宋真宗巡柘及王贡酒
  据《新唐书·忠义传·赞》记载,宋真宗赵恒在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曾御驾东巡至应天府(今睢阳区),拜祭“双庙”(供奉张巡、许远的庙宇),先贤磊落不凡的品行与功业深深吸引了当时的真宗,以致其“留驾裴回”。在向旁人咨询了先贤的所行所事后,真宗决定将他们的业绩“著金石刻”,因为在他看来,这些先贤“忠义”的品质足以彰显于后世。《柘城县志》(卷一第38页)记载,赵恒回銮途中曾驻跸柘城县。当时的柘城知县为迎接皇帝圣驾,在城内建设了豪华的行宫一太清宫。该行宫在今旧城内朱襄氏王庙东侧,后于明嘉靖
  二十一年同故城一道淹没于洪水。其旧址古称“皇城潭”。宋真宗驾临柘城后,听人盛赞“王酒”之美,特意品尝,并加以赞扬。从此之后,“王酒”就称为“王贡酒”,即向皇帝进贡的酒。此时,老王集的酿酒业也具有一定规模,所产“王贡酒"远销京都汴梁以及当时的应天府、大名府(故址在河北大名县东北)及周围数县。因为当时的柘城县向皇帝进贡的除王贡酒之外,还有有名特产胡芹等。所以,民间用胡芹、贡酒宴待嘉宾,已成佳趣,是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佳肴。
  据传,王贡酒酿制技艺起源于中唐,盛行于北宋。“幸有车马临门第,胡芹贡酒宴嘉宾”这幅古老的对联,便出自北宋时期。虽说不是名家手笔,但它是对盛产于胡襄镇的“胡芹”及传承于老王集的“王贡酒”的盛赞和记载。因此,这幅对联在柘城一带流传了近千年。
  贡酒,即柘城县历史上老王集一家王姓酒厂所造的向皇帝进贡的酒。该酒厂和鹿邑的枣集、毫州的古井同属西北至东南走向的一个水系。从古井的泉水追溯源头,经过酿造河南名酒“宋河粮液”的产地鹿邑县枣集古井,再上溯数十里,就能到达历史悠久、典据千年的贡酒产地一一柘城县老王集。
  北宋时期,当时的老王集位于京西路(开封至毫县)一侧,南邻明净沟,北靠洮河,地处交通要道,四方商贾云集。老王集一家王姓富商,其祖上自唐代中期便开坊酿酒,距今已有1200余年。他所淘的井,泉水清澈,水质甘醇加上酿造技艺高明,酿出的酒犹如琼浆玉液,味道纯正,酒体丰满,香气浓烈,飘忽数里,一时被人称为“十里香”。经年被人称为“王酒”,即酒中之王。四方客商路过老王集,均在此地歇脚宿夜,为能畅饮一杯“王酒”而津津乐道。当时的“喝了王酒十里香,胜似夜宿歇一响”的顺口溜,至今仍在老王集一带民间流传。

相关推荐

主办:柘城文化广电旅游局      地址:商丘市柘城县未来大道102号     联系电话:0370-6022728

古籍